曹嵩此刻哪里有半点刚从生死关头逃出来的窘迫。

他的一声喝骂,让曹操感觉此间局势一直在父亲的掌控之中。

奇也怪哉,他哪来的这么大魄力,我记得父亲除了附庸风雅的功夫颇为了得之外,其余都只能算平庸。

“年轻人终究是年轻人,”曹嵩笑着摇了摇头,稍微挪动了身姿,靠得更高,更舒适,“你现在去攻徐州,迎来的不过是陶谦的重兵把守。”

“血战之后,又有何好处?”

这话问得,曹操只觉得父亲什么都不懂,又得权衡是否该全数告知,若是又被呵斥该如何?

前几年你也不过问这些事,怎么老了老了,这么招人烦呢!

曹操感觉烦躁的时候,不自觉的会眯起眼,而每当此时,眼中的锐利之锋就会更加藏不住。

他瘪着嘴思索了片刻,叹道:“阿翁,青徐贼降卒有三十余万,携家带口有百万之众。”

“儿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言下之意,车内两人自都听得明白,而且全都是秒懂。

因此诸葛亮瞪大了眼睛,只觉不可思议。

所谓良机,并非单单指的是攻徐。

早在来之前,和兄长诸葛瑾辩言的时候,诸葛亮就明确听说过兖州的三大弊病。

其中早年战败于徐荣,已在去年、今年的连续作战内,逐渐挽回名声。

而青徐降卒众多和士族阶层的歧视,就成了面临的大问题。

他能想到,曹操想要利用这次机会,大举进攻徐州,不惜一切代价,破城劫掠。

一则消耗人力,削减青徐降卒的粮食负重,毕竟人战死了就不用吃饭了,而报仇可以更好的调动战意军心。

二则攻城拔寨、破徐州士人豪族,可以得到无数田产、房产、山地以及金银钱财。

三则攻下一座完全掌握于掌中的徐州,跳出兖州这多方势力角斗的乱局。

一举多得,转瞬则下论断。

义父真乃枭雄也!

他有些敬畏的偷偷看了一眼曹操的侧脸,哪怕诸葛亮现在并不是见多识广、智计卓绝,却也能感受到曹操心胸之恐怖。

但是,他虽因敬畏而忐忑,却也莫名的感到安心。

故此,往老爷子身边悄悄挪了挪,两眼放空的发起了呆,其实竖着耳朵在听。

诸葛亮此刻决定,以后一定要牢牢地抱住翁翁的大腿,才能在风雨飘摇时有归宿。

他不知道的是,几个月前,老爷子也是下定决心要抱住他这位未来武侯的大腿,靠亮子养老。

主要曹嵩觉得曹氏后几辈都不怎么靠得住,他们自己能健康点就不错了。

只能说双向奔赴了属于是。

曹操心中的某些想法,本来不想和父亲说出,他担心老父仁慈,听完之后会于心不忍,然后又来啰哩巴嗦!

但是他竟说我愚蠢!

我亦为人父,知晓年岁增长,所虑各有差别,父亲本善儒学,不善审时度势,又无兵法才能。

且看他有何见地,再驳论不迟,未免日后父亲过问插手兖州之事,今日必须一次说服。

曹操下定决心,准备让父亲感受一下,这些年的岁月磋磨出来的雄主之风。

父子之间的攻守之势,早就该易了!

曹嵩平静的道:“三十万青徐贼寇本就是农户出身,日后亦可为你所用,用在攻徐,未免太过可惜了。”

曹操听完满心只觉得妇人之仁,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喷,被曹嵩抬起手止住:“你先别急,听我说完。”

“你如此浩浩荡荡的攻徐,可曾想过兖州如何?”

“可曾想过,这是有人乐意见到的局面?”

“兖州之争夺,自董卓西迁之后,一直持续不断,士人从来看不上我们曹氏,骨子里还是不将你看成自己人。”

“兖州士族现在臣服于你,不是真心追随,而是迫于无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