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个可能,悠悠众口,堵不住。想到此,李治就有点难过,他明明是想做个好皇帝,为何名声一而再再而三被世人误解。

“陛下,需要下诏书宣他觐见吗?”看到长孙无忌没有反对李治的提议,褚遂良温声问道,同时也无意打断了李治的浮想联翩。

“需要。”长孙无忌这时开口了,他沉声道:“明日早朝还要当众宣布这件事。吴王既然送大礼,我们岂能藏着掖着?”

“三郎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李治有些看不明白,现在看起来那封送到安州的圣旨有些可笑,对方先一步挪动了棋子,意味着后续的布置几乎都要推倒重来。

“无论是他真的替您解忧,不由分说杀了李泰还是俩人演苦肉计。”褚遂良道:“来了长安,容不得他撒野,见了面和他聊聊便知。”

“苦肉计?”长孙无忌嗤笑,“我那好外甥怎么会甘愿去死?为他人做嫁衣。李恪此子,阴狠毒辣,能屈能伸,必须要小心。”

“让他来便是,无论他是何居心,我要让他回不了安州。想以此大功来挟持我们不针对他,换得喘息的空间?”

“那他也太小看我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冷笑着,让人感到害怕。

“中途不下雪的话,他们肯定能提前抵达长安。”褚遂良分析道:“我们见见李英公和高阳公主、辩机,也能获取一些信息。”

“十七娘,辩机。”李治心里重重留意了后面这个久违的名字,不禁有些期待,“就这样定,褚公速拟诏书连夜发出。”

“喏。”

在两仪殿的谈话步入尾声之时,李恪、李勣和辩机、李漱抵达了洛阳。随州到洛阳约八百里,对几人而言,这个速度是相当快,代价是疲累不堪。

马车的车厢都快被颠簸接近散架,每到一处驿站都要更换马匹。因为担心中途下雪,只能趁着天晴尽量多赶路。

李恪是态度最坚决的,若不是要照顾年事较高的李勣,他恨不得骑马疾驰尽可能在上元节前赶到长安。用他的话说是心神往之,十分期待昌和元年的上元佳节。

在李治正月初一改元昌和的同时,他也颁布了一道意义重大的圣旨。

圣旨正式册立王氏为皇后,其父王仁祐为特进,封魏国公,其母柳氏封魏国夫人。

王仁祐和柳氏的泼天富贵并不是皇后家眷的惯例,而是长孙无忌建议李治这么做的。

长孙无忌在刻意拉拢王皇后一族,也是在拉拢太原王氏。他下了决心要清洗一批政敌和不听话的人的同时,也需要拉拢一批力量。树敌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得已为之,而交朋友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在宣布册立皇后的同时,唐廷也进行了大批人事调整。

首先是授任李勣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拜尚书左仆射,一股脑让尚在路途的李勣多了许多位高权重的官职,直逼长孙无忌。

这是李治提出来的要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并没有反对。

因为,长孙无忌也趁机授意李治提拔了一大批自己人以及自己。

已经是司徒、扬州都督、赵国公的长孙无忌被李治封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并受到了大量财物赏赐。

二长孙无忌的心腹,如来济、宇文节、高履行、长孙祥、韩瑗等人,纷纷得以加官进爵。不出意外的话,这些人都是未来的宰相或者政事堂人选。

至此,伟大的大唐帝国朝政的三股势力围绕着新君终于开始显露出了恶化争斗的迹象。

李治并不能如李世民那般掌控全局,玩的一手平衡,可他善于学习,他在学昔日的舅舅开始韬光养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一股自然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第二股是以李元景为代表的皇族势力,第三股是以李勣为代表的军方。

当然,实际上还有尚未崛起的庶族和始终与关陇贵族若即若离的高门大阀。

这些,共同构成了繁华的大唐,也为未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