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光和五年五月初,刘谟象征性的补了一个月的太子舍人,被“考定”为优,成功调任地方。

此刻他怀中揣着朝廷的任命文书正骑马奔赴任地-汝南郡汝阳县。

他的身后跟着两人,一人是魏志,一人是魏元,此人便是上次在郭府门前一刀斩断郭勇右手的那个魏里年轻人,今年刚十九,却生得虎背熊腰,寻常三五个人难近得他身。

刘谟补的是汝阳县县丞,太子舍人秩三百石,汝阳县因为民户过万,所以不但县令秩比千石,就连县丞也比小县县丞多了两百石,为四百石,相比太子舍人等于是升了一百石。

值刘谟补缺时,汝阳县的老县令正好年纪到了,告老还乡,因此刘谟这个县丞还获得了暂署县事的权力。刘谟走时还塞给了吏曹一副字画,示意他近期不要往汝阳县补官。

汝阳县隶属于汝南郡,人口五万,户一万一。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铜印黑绶;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铜印黄授。

汝南郡,西汉始建,郡治在上蔡,东汉时汝南郡属于豫州,永平十五年汝南郡为国,封皇子畅为汝南王。建初四年,国除为郡。郡治迁至平舆,是贯通中原地区南北的水陆码头。

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

汝南郡地处中原,洪河、汝河、淮河、颍水贯穿其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处豫州之中,既能北进宛洛,又可南下荆楚,汝水环绕四面城墙,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加之汝南郡为天下大郡,人口接近三百万,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整体水平高出全国其他诸郡。因此,从西汉末开始,汝南籍为官者已登朝入府,为他人所羡慕。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群贤竞秀,为世人瞩目。据后人统计,当时汝南人入朝为官六百石以上职位的就达六十人,《后汉书》中有名有姓有传的更是数不胜数,有汝半朝之称。因此,史书上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

另外汝阳县也是袁绍的老家,是袁氏的大本营。袁家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袁氏也是名人辈出。据载,“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会仆一十七人。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就曾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可见其一斑。

“公子,前面就是汝阳县城了吧?”魏志兴奋的嚷道。

刘谟打马一望,只见一座长方形的土坯城横亘于前方,不时还可见百姓往来其中。

“快走,马上就到了!”刘谟马鞭一抽加快速度,迫不及待地奔入城内。

汉代城池以内主要是行政官署和军事区域,范围不大。大点的比如洛阳城:东墙长4.2公里,西墙长3.7公里,南墙长2.46公里,北墙长2.7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小的城池则边长约1、2千米而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