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后太学放榜,刘谟在太学呆了十日。今年五经榜依旧空无一人,四经榜则是戏志才夺得了四经魁首,第二名是刘晔,三经榜榜首则是刘谟。
看完了四经、三经的榜,刘谟顺道也看了看二经榜,榜上第一司马朗,榜上最后一名窦题。
这司马郎上次刘谟见他时,他才不过一个十一岁的孩童,现在也不过十二三岁,刚到太学一年就能通两经、名列榜首,“神童”之名果然名不虚传!难道他们司马家的人都这么厉害吗?不知道他二弟司马懿今年几岁了?学会走路没有?
再说这窦题,他也越来越让刘谟刮目相看了。表面看来吊儿郎当、不甚上进,实际上人家事情一件也没少干,颇有点明哲保身、大智若愚的感觉。说不定他还真能扛起复兴窦家的重担。
放榜第三日,在太常刘焉的主持下,太学为通经的士子授职。刘谟升为了太子舍人,戏志才、刘晔升为了郎中,司马朗、窦题得了文学掌故,其余士子也都按通经多少依次授职。
晌午,窦题邀请刘谟、戏志才二人到他家中吃饭,以庆祝他得了文学掌故。
“刘大哥,中午去我家吃饭吧,这次我得了文学掌故,我姐姐高兴下厨做了好多菜呢。”窦题满脸堆笑道:“家中就我和姐姐两人,又无甚亲朋,显得有些冷清,你和戏大哥都来吧。”
刘谟想起上次自己在牢狱之中,窦颐给自己送饭,自己还没谢过她,觉得空手去不好,于是路过街市时买了个玉簪子。
窦题家就在城外太学不远处,是一个一进的小院子,周围树木葱郁,环境倒还不错。
随窦题进了门,刘谟打量了一下:一面围墙,三面房子围合而成,大门开东南方向。北面有三间正房,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成为三正两耳,共五间。
这个院子虽小,但却显得十分精致。听戏志才说,这个院子是宫中的窦太后托人捎钱出来给自家的侄子、侄女买的,往日风光的窦家现在只剩下这一支香火,窦妙虽然深居宫中,但也尽力照顾。
三人进屋时,窦颐正在温酒摆菜。
只见她一身素衣,腰间一条白色织锦腰带,再加肤白如雪,显得清新素雅。秀眉如柳弯,樱唇不点即红。头上三尺青丝黑得发亮,斜暂一支木钗,木钗精致而不华贵,与这身素装显得相得益彰。
刘谟从怀中摸出自己买的玉簪,不由心道:“窦姑娘素雅娴静,一支精致的木簪正与她的气质相符,自己这支玉簪倒显得有些艳俗、多余了。”
“刘大哥,你不是要送我姐玉簪吗?”正当刘谟犹豫不决时,窦题忽得将玉簪夺到手中,跑到窦颐身旁道:“姐,这是刘大哥在街市上买的玉簪,专门送给你的,你看喜不喜欢?”
窦颐看了一眼门口的刘谟,接了玉簪,行礼道:“窦颐谢过刘公子。”
刘谟忙回道:“窦姑娘客气了,上次在牢房中你给我送的饭,甚是美味,我还没道谢呢。这次我又来蹭饭了,姑娘不介意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