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繁华的街道两旁,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各式商店。

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嬉戏玩耍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看起来竟不比京师雒阳有丝毫逊色。

此处不是别处,正是戏志才的家乡豫州颍川郡郡治阳翟县。刘谟牵着马跟在戏志才身后,东张西望,不由赞道:“颍川郡真不愧是我大汉第二繁华之地!”

颍川郡属豫州刺史部,郡治阳翟,下辖阳翟、长社、颍阴等20县。自古以来便是大郡,东汉后期已然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

“若你只看到街道的繁华,那说明你还没领略到颍川真正的神髓所在。”

“哦?”刘谟惑道:“那颍川的神髓何在?”

“四个字:世家、人才。”

戏志才似乎是因回到了家乡,因而格外高兴,边走便给刘谟讲解道:“颍川,多大族豪门,亦不乏名人志士。你可听过长社钟氏、荀氏八龙、颍川四长?”

刘谟摇摇头,道:“愿闻戏兄详解!”

戏志才道:“长社钟氏自钟皓以来人才辈出,英杰众多。“党锢之祸”之后钟迪、钟敷二人终身不仕一时成为士中翘楚。”

“而颍川四长则是指当涂长荀淑、嬴长韩韶、太丘长陈寔、林虑长钟皓,此四人皆乃颍川士族之领袖。荀氏八龙是指荀家的八个才俊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

“凡此种种,乃是颍川的神髓所在!”

刘谟闻言赞道:“受教了,今日乃知颍川固多名士,此言不虚!”

实际上,戏志才还真没有夸张,这些还只是点了颍川士人的冰山一角。颍川为战国时期韩国故地,有法家传统,高仕官,好文法,其地士人对政治有浓厚兴趣。并且颍川豪杰大姓之间相与为婚,吏俗朋党甚重。史书载颍川曰:高仕宦,好文法,喜争讼,多朋党。

党锢之祸前后,许多颍川名士回归故里,颍川遂成为士人游学的首选之地。因而在汉末,颍川士子云集,才俊迭出。像我们所熟知的荀彧、荀攸、郭嘉、陈群、钟繇、徐庶、司马徽、钟会、郭图、淳于琼等人皆是出于颍川一郡之地。

正是因为有如此繁盛一时的世家大族,所以颍川也成为了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直到今天,许多陈姓、钟姓、荀姓、庾姓、韩姓的客家人仍然在族谱或堂联上留有“颍川”字样,以示家族本源和昔日辉煌。

戏志才回乡待了两日,看望了乡中父老后,便起程离开。

二人刚出了阳翟城,便遇到一行从雒阳来的商客。听他们说前段河堤崩了,大路不能通行,因此二人不得不绕路沿小路而去。

赶得两日的路程,二人步入了伏牛小道。

伏牛山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属秦岭山脉东段支脉,山势异常高峻雄伟,因形如卧牛而得名。

沿着伏牛小道往前走,沿途多见跌水、瀑布。山势也逐渐低缓分散,变为低山丘陵。

不知走了多远,山势忽得又陡峭起来,只见前方有一孤峰突兀,恰似一把古剑,直插云天。古剑山下仅有一条宽2米左右的小小石径,紧贴着山壁,十步三转,蜿蜒而去如一线通天。

刘谟喜道:“看来此处应该就是那个客商说的古剑山口了,过了此山就是平坦大路,我们快走吧!”

“我觉得不对,怕是有危险。”戏志才像是发现了什么,冷不丁的说了一句。

刘谟不知其何意,刚想发问,忽听得前方山口传来一阵马啸声,寻声望去,却是一帮黑衣黑帽的响马流寇拦住了二人去路。

二人急待回头,身后不知何时竟也多了几个扛大刀的壮汉。

“无路可走矣”刘谟无奈道:“敢问前方是何路英雄?为何拦我二人去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