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教派之首次大揭秘

我相信大家都清楚,古代有本事的人比现代有本事的人要多得多。这着实是一件极为奇怪的事情。你瞧,从食物的丰富程度以及营养层面来说,古代比不上现代。从知识体系的完备情况来看,古代也不如现代。就大脑的进化程度而言,古代同样不及现代。再从人数方面来讲,古代仅有几千万人,而现代有十几亿人,古代依旧不如现代。

可以说,在各种条件因素上,现代都全面胜过古代。然而,为什么古代有本事的人却比现代有本事的人多呢?比如古代有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鬼谷子等众多厉害人物数不胜数,可现代厉害人物的产出却反而越来越少,甚至全世界都在倡导向古人学习。

若要解释为何现代有本事的人没有古代多,我们首先得找到第一个线索,即从古至今哪个时期出现的有本事的人最多。我想大家应该都猜到了,没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有本事的人最多呢?

答案在于战争。当时,大大小小几百个国家每日都在争斗,每个国家的百姓都在钻研如何击败对方的办法,随后再用文字将这些办法记录下来,这不就形成了了不起的思想吗?

所以,古代思想家众多是因为战争,而现代思想家没那么多则是因为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战争年代为了获取胜利,我们需要厉害的思想家;和平年代为了谋求发展,我们更需要高科技人才。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我们企业中该如何运用。

我知道,在中国没几个人能够把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法家、道家解释清楚,我会用最为简单的方式讲解,确保人人都能听得懂。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纷繁复杂,找不到头绪,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理解。实际上,非常简单,这些流派总共只分为三大类,只要把这三大类弄清楚,其他的也就都明白了。当时,诸子百家主要有三种主流思想,这三种主流思想对待传统有着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主流思想极力支持传统,认为这个传统好到了极点。

第二种:思想主张抛弃传统,觉得这个传统糟糕透顶。

第三种:思想秉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能会问传统是什么,能不能吃,它的好坏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这三种不同的态度,分别对应着儒家、法家和道家。其他的诸子百家,可以看作是这三种思想的某种变体,因为对待传统的态度总共就只有这三种可能性。

我们可以用三种更清晰的方式来进一步阐述这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支持传统,我们也称之为复古。它认为,人们之所以把事情弄糟,是因为背离了传统,当下之计是要赶紧努力回归传统,这便是儒家的态度。

第二种态度抛弃传统,我们也叫做开新,这里的开新不是“happy”所表达的开心,而是开创新未来的意思。它认为,事情之所以被人们弄糟,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抛弃那些令人厌烦的传统,当下之计是努力开创全新的规范,这是法家的态度。

上述两种态度都具有积极进取的入世心态,只是它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恰好相反。由于儒家和法家这两个流派都诞生于中原地区,这个地方人口密集,秩序复杂,如果不用入世的心态,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然而,在地广人稀、山川众多的荆楚大地,出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是第三种态度,出世。

第一种是复古,第二种是开新,第三种是出世。这里所说的出世,并非是“出大事”的那个“出事”,而是指脱离尘世间的那种出世,这是道家的态度。

人们会觉得,事情之所以被弄砸,恰恰是因为入世的想法太多了。倘若不去追求那些所谓的成就,便会立刻感觉天地无比宽广。至于这个传统本身是好是坏、有没有用,道家认为根本无关紧要。

实际上,不仅在古代能发现这三种态度,在我们如今面对事情时,也不外乎是这三种态度。接下来,我们对这三家进行更为细致的阐释。

我们先来说儒家,孔子认为,复古的方式就是要克制自身的各种冲动,依据传统留存下来的礼仪为人处世。

如此便能达到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我们都清楚,在战国那个时期,各国战乱频繁,局势混乱不堪,同时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倘若依旧依照这种礼仪行事,就会显得有些迂腐。

所以,当时孔子前往各个国家推广他的儒家思想与理念。然而,各国君主一看,每天光是练兵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研习这种礼仪呢?正因如此,当时孔子和孟子都难以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那个秉持“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观念的战争年代,儒家的思想与做法是行不通的。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法家的观点。在法家眼中,儒家的理念实在是过于迂腐了。大家都在尽情地打仗,儒家的这套东西明显毫无用处,却还在那里整日宣传。时代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去关注时代的变迁,非要遵循过去的传统,这简直就是一群书呆子,根本不可能成就大事,只会把天下搞得混乱不堪。

大家应该都听过“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它就出自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着作。韩非子曾说,想要用古代的方法来治理现代社会,基本上就是如同守株待兔般的愚蠢行为。

那么,法家认为应该怎么做呢?要想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就必须用法令来取代礼仪。你瞧,在那个时代,各个国家都盛行变法。只要哪个国家实施变法,哪个国家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像商鞅、李悝、吴起、申不害等法家人物,就在那个时代登上了政治舞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行法家思想,君主必须懂得运用诡诈之术来掌控他人。这就是法家的“三宝”:法、术、势,分别指的是法令、权术和局势。帝王的驭人之术便是从这个时代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

说来有趣,法家人物在本国往往不太吃香,不管是商鞅还是李悝,都是在别的国家干出了一番事业。这是因为皇帝需要那些来自法家的官员在本国没有什么根基,只有这样才便于使唤。要是君主重用本国的法家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根基,而且这类人对法术势了解颇深,很容易成为君主畏惧的对象。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就像四处漂泊的浮萍,独自一人,他们所有的荣耀、耻辱、财富和地位都依赖于君主,君主最喜欢这样的人了,所以法家人物只能在别的国家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好比很多企业想要进行变革的时候,都会找外部的咨询团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怕得罪人,又不在公司上班,不用天天和公司里的人打交道。

接下来我们说道家。不管儒家和法家是怎么想的,在源自荆楚大地的道家眼中,他们会觉得中原人实在是太钻牛角尖了。道家认为这世间的东西就那么多,没什么可争来抢去的。这种豁达的态度在庄子的一个故事里体现得非常到位!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魏国当宰相。庄子路过魏国的时候,打算顺便去看看他。结果有人向惠施打小报告,说庄子这次来就是想取代他宰相的位置。惠施听了之后特别紧张,马上命令手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了三天三夜,就想把庄子赶走。庄子听说了这件事,就主动去见惠施,还给他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只凤凰从南方飞往北海,一路上,要不是梧桐树,它就不会停下来休息;不是竹子结的果实,它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就不喝。结果半路上遇到一只猫头鹰刚捡到一只死老鼠,猫头鹰一看见凤凰,立刻就想把凤凰吓走,生怕凤凰抢了它的死老鼠。

讲完这个故事,庄子看了惠施一眼,说:“你现在这么大张旗鼓地搜捕我,你觉得我看得上你这个宰相的职位吗?”说完,庄子就飘然而去。道家人物的这种气度,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要知道,惠施也不是个一般人,“学富五车”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惠施。

所以关于道家,我们也不用再多说什么了,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体现出道家的气度和洒脱。那么在道家看来,人世间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才能好呢?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老子,他会反问你:“折腾什么折腾,最糟糕的就是你们这些非要搞事情的人。”

你们以为自己这样瞎折腾就能把世界变好,可世界恰恰就是被你们这样搞坏的。道家认为,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放下这种非要搞出点事情的念头。顺其自然,让世界和百姓自由自在地发展,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你看那大自然,几千上亿年都没人管过,不也好好的吗?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说白了就是这三种思想在起作用。那么儒家、法家、道家在企业中应该怎么运用呢?

首先第一步,我们要了解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儒家、法家、道家分别是怎么运用的。要是我们能搞清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帝国是如何运用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那我们就能很好地把这三种思想运用到我们的企业当中。

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国家都在打仗,其中比较大的有七个国家,也就是齐、楚、赵、燕、韩、魏、秦。我们都知道,最后是秦始皇打败了其他国家,完成了大一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