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稳固

对于老板而言,手中握有的权力恰似生命一般重要。在做任何决策时,永远都要将权力的稳固置于首位。我们重点要防范的是那些手握权力的高管,评判是否需要防范的标准,并非看这些高管是否有能力、是否有威望,或者是否人品良好,而是看他们是否具备造反的能力。一旦高管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一定要罗织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拿下。

一个人产生造反的念头,并非源于他天生就有造反之心,而是因为他具备了造反的实力之后,才会萌生出造反的想法。就拿康熙来说,他为什么要除掉鳌拜和吴三桂呢?当时,鳌拜和吴三桂虽然有些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但他们绝对不敢公然产生造反的心思。

因为在古代,对于皇帝而言,能力并非最为关键的因素,正统性才是重中之重。只要你拥有皇家血脉,哪怕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众人也都会拥护你。可要是你这个皇帝的出身存在争议,那么所有势力都会将你视为反贼进行讨伐。所以,鳌拜和吴三桂并不敢轻易造反。

康熙之所以要除掉他们二人,仅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已经具备了造反的能力,即便可能会引发激烈冲突,也必须将他们铲除。要想拿下这类人,是极为讲究权术的。处理这类事情不能仅仅依靠直接行使权力,而必须采用一些暗箱操作的手段,如此才能顺利地将他们清除。

倘若按照正规程序去铲除他们,就会给对方充足的准备时间。有造反能力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破坏力,说不定还没等你安全地将其拿下,他就已经对你发动突然袭击了。

第一步,要先对其进行边缘化处理,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将他调离关键岗位,削弱他的势力,让他失去身边的支持。接着,为他设置任务陷阱,最终使他无力反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铲除那些权力大且不听话的高管,会更加有效。要是一切都光明正大地进行,完全按照程序来,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西汉时期,各路诸侯王的势力已经极为强大,汉景帝的权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当时,有个叫晁错的人,直接向汉景帝建议削藩。这个建议引发了七国之乱,差点让汉景帝丢掉皇位。汉景帝无奈之下,只能处死晁错,以此向七国表明削藩并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晁错出的主意。可怜的晁错就这样成了替罪羊。

汉武帝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采取了一个极为高明的策略,即推恩令。推恩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七国的王爷在当地就如同国君一般,权力极大,很容易调动全国的力量来攻打汉武帝。

汉武帝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诸侯国王爷的权力进行分化。他让这些诸侯王的亲戚都去做官,比如王爷的哥哥当市长,弟弟当县长,侄子当镇长,小舅子当村长。当王爷的权力被分散后,亲戚们都做了官,他们肯定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不会对王爷言听计从,而是会权衡利弊。

如此一来,王爷就很难动员这些人去攻打汉武帝了。汉武帝这一招可谓精妙,表面上是施恩,实际上是在削弱藩王的势力。

3. 最为厉害的洗脑策略

一家企业恰似一个王国,老板如同这个企业的君主,高管犹如大臣,而员工就像是百姓。因此,老板驾驭他人的方法也能够称作帝王之术。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皇帝与百姓所学习的内容是全然相反的。同样地,老板和员工所学的东西也理应相反。诸位若想要学好驭人之术,就一定要遵守两个原则:

其一,要否定你过去觉得正确的思想。

其二,开始接纳你过去认为错误的思想。

过去你所学的都是诸如真善美之类的思想,那属于员工思维,而如今你要开始研习老板的谋略与手段。

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一定要关爱员工与顾客,要有胸怀天下的气度。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因为有许多在手段上秉持真善美的老板,反而被员工耍得团团转。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强硬的手段来掌控团队,其目的是实现我们与员工共同的梦想。故而,一位优秀的老板必须兼具菩萨般的慈悲心肠以及雷霆般的强硬手段。

怎样给员工洗脑?

洗脑的首要核心在于改变员工的价值观,这一步骤是最为困难的,需要我们时刻进行宣传,并不断地加以灌输。

由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就等同于把一个人的大脑改造成我们期望的模样。

那么,要如何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呢?

我们都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它是北宋宰相赵普所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我发现国内有不少老板在《论语》当中探寻驾驭员工的办法。

我们前往各地开展培训时,看到很多老板抱着《论语》拼命研读。他们以为只要把《论语》研究透彻,就能够管理好员工,这真的让我感到十分好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