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郁闷也是唐朝各人的不解,说唐朝好,怎地这些个诗人个个都颇有些郁郁不得志之意?说唐朝不好,他们对上盛唐又满是夸耀。
玉不识对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是不是世间太窄,容不下天才?】
这句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天才英年早逝,单是世道的原因吗?
这些天才诗人,虽是才华横溢,但也心思敏感。除了王勃是突遭意外早逝,其他人的离世,或多或少都沾些世道的原因。
他们身为诗人,对世间的不公更为敏感,但他们又没有权势和能力去解决它们,于是一切都压在心里,所以都颇有些郁郁不得志之意。
【对于李贺,我们总是遗憾的。他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中驰骋,给我们带来了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想象,这是我们所欢喜的。
或许是因为那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足够气壮山河、那时的李贺太过意气风发,也许那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写尽了他的期望和志向,或许是那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虽是悲凉肃杀,但对志在报国的李贺眼中吸引力异乎寻常……也许正是因为面对他赤心报国的豪情壮志,却落得个无路请缨的结局,所以更加见不得人就这样早早离去。】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但是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更是在他的诗中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早就是家道衰落了。】
李世民先是对李贺的早逝表示伤感遗憾,待看到李贺出自李唐宗室表示惊喜,然后又被“武则天执政”“大量杀戮高祖子孙”的信息暴击,最后宗室凋零、家道衰落的内容已经激不起他的心绪了。
他家的李唐王朝怎么会出现“武则天”啊?一看就不是他们李姓后代啊,外姓执政……后来又是“唐”,想来皇权又回到了李姓子弟身上。但“武则天”的出现,还是让他有些如鲠在喉。
这个“武则天”会是王莽吗?还是曹操?
还有,这是他的名字?还挺大胆的。
******
显然,“武则天”的出现也吸引了其他几个朝代的讨论。
刘彻对此很是不屑,“子孙不孝无能啊,居然皇位能半路被夺,哪怕后面又恢复了李唐的统治,还是有点难看。”他还记得先前对“盛唐”的夸赞呢,面对李唐出现的笑话,当然要狠狠嘲笑啦。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到了贞元二十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了。】
【但李贺的人生很快就来到了他的第一道挫折——
宪宗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