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这个温馨的港湾里,开心快乐常常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而隐藏在其下的情感暗流则开始涌动。当孩子们回到家中聚在一起时,争宠的戏码便悄然上演。

晚上的床铺安排看似简单,两个男孩共一张床,静儿和乔儿共一张床,然而这背后却牵扯出父母心中复杂的情感纠葛。雯雯在这个家庭里,似乎是那个被亏欠最多的孩子。从她出生起,母亲虽然帮忙带着,但随着家庭新成员的不断增加,尤其是静儿的到来后,雯雯所获得的来自父母的陪伴越来越稀少,仿佛那曾经充盈着温暖与关怀的时光正悄然流逝。这就如同一个精巧的天平,起初它稳稳地承载着父母均衡给予的爱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新的“砝码”被陆续添加进来,使得这个天平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雯雯并不缺乏爱的滋养。因为自她呱呱坠地直至今,始终有一个人默默地守护在她身旁从未离去,那个人便是她深爱着且无比疼爱她的外婆。从雯雯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外婆便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关爱呵护着她成长,未曾有过半分懈怠。所以,尽管父母陪伴的减少让雯雯心中偶尔会泛起一丝失落,但在外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她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温暖。或许正是由于这份长久以来的陪伴,雯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甚至比静儿还要来得坚实可靠一些。

在鸿儒秋盈的认知里雯雯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她学习非常自律,在学业上无需父母过多操心。可这自律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她希望通过良好表现来获取父母更多关注的渴望呢?鸿儒觉的对雯雯的亏欠,他提出要给足女孩爱,这是作为父亲的一种弥补心理。因为他深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就像阳光雨露,不可或缺。

而静儿呢,她也曾被姥姥带过。但由于身体老生病,母亲只能把她留在身边照顾。这看似是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可在其他孩子眼中,这是否会被解读为静儿得到了母亲额外的偏爱呢?这种偏爱也许不是父母主观想要营造的,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却可能成为引发争宠心理的导火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们争宠是一种寻求关注和爱的正常心理表现。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父母心中是独一无二、最重要的那个。就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感和爱的需求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孩子在家庭中,这种需求表现为对父母关注和爱的渴望。

这个家庭中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类似的孩子争宠问题。父母需要在其中保持平衡,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平等而充足的爱。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用心去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短暂的快乐重新延续,将家庭这个港湾打造得更加坚固、温馨,让孩子们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避免因争宠而产生的矛盾和伤害。

秋盈晚上陪着雯雯,鸿儒自己在院子里乘凉的床

夜幕像是一幅巨大的黑色幕布,沉甸甸地低垂下来,笼罩着这个温馨却又暗波涌动的家。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孩子们争宠的心理活动如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每个孩子都像一位孤独的战士,在内心的战场上为了妈妈的爱,与自己的嫉妒、委屈和失落作战。

释杰独自躺在那张仿佛承载了岁月所有故事的旧床上,心里宛如翻涌的海潮。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布娃娃,以往妈妈的爱就像是阳光,总是均匀地洒在他身上。可如今,雯雯像一颗突然闯入的璀璨流星,吸引了妈妈所有的目光。“妈妈的爱难道是有限的糖果吗?为何一起回来,问问把属于我的那一份抢走了,她就像一个掠夺者,闯进我的世界,把妈妈的宠爱全揽走了。”他的内心像是被暴风雨肆虐过的海面,极妒的浪涛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理智的海岸。

释超在一旁辗转反侧,心中好似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他觉得自己像是一棵被丢弃在荒原的小树苗,眼巴巴地望着远处那片肥沃的绿洲——妈妈的爱。而雯雯此时就像是一只轻盈的蝴蝶,翩然飞进了那片绿洲。“妈妈对她的喜爱就像一阵春风,只在她身边轻柔地吹拂,而我只能在这干涸的角落里渴望着一丝微风的拂过。”他内心的失落如同深秋的枯叶,一片片飘落,堆积起厚厚的一层沮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