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之间果然心有灵犀,只是地点不对,否则日后回忆往事倒也温馨。
常巧之捂着鼻子道:“大姐,你难道没闻到臭味?”
“是吗?我倒没觉得,”常大丫小心地看了看无人经过,便将藏在花坛里的小包袱提了出来,“都是昨晚厨房剩下的,柳家的下人吃得比我们过年还好呢。”
以前住在山里,想吃点甜食还得满山折草茎、吸花蜜,不像这里的下人,蜂蜜甜点天天都有。
而且明明吃得那么好,不管是夫人、姨娘、丫头总说饭菜油腻腻的,非要把自己饿得跟个猴子精似的。
这让她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有吃有喝的,还要饿肚子?
常巧之把自己的糕点递给她,“我也给你带了些,换个口味尝尝,对了,你能不能出来?”
“出不来,柳家的姨娘们连二门都不得出,”常大丫小心比划道:“她们的脚从小就裹残了,只有这么一点点大,走两步就喘了。”脚骨都折断了,看得人心里毛毛的。
常巧之差点都要忘记这种陋习了,当然山里女人要干活,自然不能像城里人那样裹脚,“听说男人都喜欢小脚的女人呢。”
常大丫恍然大悟,怪不得柳官人看着她一脸嫌弃,原来不是口音问题啊。
当然常大丫之所以能出二门是因为她还得倒夜香,这活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就连粗使婆子都不愿沾手,可大门是不能出去的,只能在门口说话。
常巧之叹道:“可惜了,我明天一早就走,再回来就得半个月后了,你有想要的东西吗?我下回带来。”
常大丫想了想道:“没啥需要的,正好趁这段时间,我做些布鞋出来,到时劳烦你带给爹爹和妹妹。”
“好!”常巧之又叮嘱了她几句保重身体的话,便回了客栈,牵着骡马去瑞恒盛按票领了二百斤茶包。
她拆开检查,发现都是发酵过的黑茶砖,茶砖上面还长了一些金花,这正是西北人最爱的茯茶。
只因西北游牧民族多,那里的环境恶劣,少有新鲜瓜果,而茶正好提供了不少维生素,可以解腻、促消化,当地人常说“宁可三天不吃粮,没茶喝精神儿短。”
检查无误后,常巧之便把货放至骡背上,而后牵着回了客栈,将货卸在柴房,就等着次日天明出城。
翌日天还未亮,客栈内的商人纷纷起床洗漱,俱想赶在第一时间装货出城,行商的确辛苦,常年走南闯北的,很少有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当常巧之装好货赶到瑞恒盛时,正好看见商号的掌帮领着头马出发,马铃声响起之时,所有人打起精神吆喝着赶着马跟上。
翠花一眼就看见了她,笑着招呼道:“快来,咱们还要同行一段路呢。”
从广城出发后,大伙一开始的精神头还算不错,有说有笑的,都在聊着广城什么货利润高,又商议着置办着什么年货好过年。
但走到鸡爪山后,沉重的货物已经压得众人喘不上气,当然人累,骡子也累,常巧之还算怜惜畜力,其它的骡子、马被沉重的货物压得皮开肉绽。
不管在什么时候,做物流这一行的都讲究多拉快跑,但凡有马、骡子累得不肯往前走,都会被马夫狠狠抽上一鞭子。
相比骡马,人就自觉多了,走得看似缓慢,但实际步频、步幅都保持同一个数值上,一步步走得相当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