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颜色看判断食物的性质还是很容易的。

然而要是把食物的味道以及凉热性质都考虑进去,就会有更详细且全面的认知。

不同味道和凉热性质的食物对人体的影响各不相同。

有些食物在常温下食用,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有的会使人发汗,有的则会让人感觉胃凉。

例如,辛辣温热的食物,可能会促使人体发汗。

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够加速血液循环,使身体产生温热感,进而通过汗液的分泌来调节体温。

而一些寒凉的食物,食用后可能会让人感觉胃凉。

这是因为它们的性质会对胃部产生一定的影响,使胃部的气血运行相对减缓,给人带来寒凉的感觉。

其实我们上次探讨的阴阳学说的分类也考虑过这种情况。

现在我们将其进一步完善,区分食物是入哪里。

具体可以区分食物所入的脏腑及其表里器官,如看这个食物是入心还是入小肠。

入心的食物可能具有滋养心脏、调节心神的作用。

入小肠的食物或许对小肠的消化吸收等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是入肝还是入胆。

入肝的食物可能有助于肝脏的疏泄和藏血功能。

入胆的食物可能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相关。

是入脾还是入胃。

脾主运化,入脾的食物有利于脾脏对营养物质的运化和输布。

胃主受纳腐熟,入胃的食物则对胃部的消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是入肺还是入大肠。

入肺的食物可能对肺部的呼吸功能、气血运行以及津液代谢有调节作用。

入大肠的食物可能影响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

亦或是入肾还是入膀胱。

肾为先天之本,入肾的食物可能对肾脏的藏精、主水等功能有滋养和调节作用。

入膀胱的食物可能与膀胱的气化功能相关,对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有一定影响。

这里前面所说的都是人体的脏腑,属“内”,后面的则是与之相关联的器官,属“外”。

此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例如,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影响到与之表里的器官的正常功能,反之亦然。

了解这种表里关系,有助于中医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日常养生中,也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及其相关联的表里器官,来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