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个活儿是由坐镇京畿的师叔裕德长老来干。
但因数日前,师弟周敬铭在南境川蜀道遇袭,裕德真人南下探查,宗门只能抓壮丁,临时把方晓从西北边陲抓到了朝堂上。
大周天子自然以礼相待,就在自己的御座旁设了把金椅与方晓并坐,地位远超国师。
怎么坐倒无所谓,方晓只是烦。
按说有仙人坐镇,朝堂上的大臣应人人自省,举止言谈小心谨慎,议事更应高效有序才是。
其实不然,从朝会一开始,大臣之间便因意见严重分歧,在言辞上相当火爆,吵吵嚷嚷,甚至发展到吹胡子瞪眼,撸袖子干架的程度。
很是无聊、无趣。
但方晓只能秉承宗门的行事准则,不干涉、不妄议,只有一种情况例外,严防投降派冒头。
此条,萃华宗与当今天子早有约定,委派弟子和巡界弟子手握生杀大权,凡是以议和、和亲等言辞为名的绥靖主张,一经被坐实,就可当场拿下,甚至宰杀。
如何认定或坐实,全凭仙师的判断,就连皇上也插不上话。
针对罗刹国兵锋,朝中大臣的意见分为三派。
以左相罗成天为首的大臣最为锋芒毕露,被称为激进派。
力主调集全国最有战力的边军,将来犯的罗刹之敌全歼在北胜关外,这派人数虽众,但居高位者寡,握有实权者更少。
第二派,以右相范文宏为首,主张在确保边关不失的前提下,派出大臣议和,同时暗中联合东边的大魏国,以东府军配合魏军偷袭罗刹国南大营,最终切断对手的补给线,再以大反攻灭之。
此派的人数少,但各个位高权重。
兵部尚书王克州及少数大臣自成一派,反对以议和为名与大魏国合作,反对调集其他方向的边军,声称欲解北胜关之危,需调北府军和西府军。
所谓府军,是驻扎在周都永安城外围四府城的军队。
四府城是专门为了拱卫永安城所修建的四座城围,属于京畿外围重镇,是先皇的先皇干的事儿,他以怕死出名。
这位怕死的先皇,恨不得在四府城外围再建一道城墙把整个京畿地区都围起来,后经大臣苦谏,仙人发话,才不得不作罢。
四府城分布在永安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其中北府城距离国都永安最远,约有百里之遥,驻扎着十五万京畿禁卫军。
南府城距离永安城最近,不足五十里,驻扎的禁卫军数量也最少,约有八万人。
三派意见中虽出现了议和的字眼,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设计打败罗刹人,所以右相范文宏还是有些底气的。
当然,他最先提出来时还颇为战战兢兢,可看着高高在上的仙师正自闭目养神,似乎根本就没在认真听,胆气自然就大了起来。
无非是以怎么打为名,捞到最大好处为实的阳谋。
恶心的阳谋,往往比阴谋更可怕。
因为府军兵权皆在皇族手中,三派争来争去,重点是府军兵权,但最终就是立太子和未来皇位之争,区别在于有的隐晦,有的露骨。
方晓修行数百年,活过了大周的前朝和眼下的大周,看惯了世间浮华与肮脏,对眼前看似纷乱的俗事一眼便透,除了冷笑,并不关心。
只是偶尔为正在北方与修罗一门对峙的师侄师弟担忧,方晓更多的时间在打坐,但不知为什么总是心绪不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