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斐,初到济世药堂时,满心都是不甘与愤懑。那时的我,在命运的泥沼里挣扎许久,家破人亡的悲痛让我自甘堕落,成了个混日子的地痞无赖。被胡秋水哥带回药堂,我只当是换了个囚牢,依旧带着一身刺。

每日清晨,天还未透亮,我就得跟着大伙起身。清扫药堂是第一项活儿,要把地上的灰尘、药渣清扫干净,桌椅擦拭得一尘不染。一开始,我总是敷衍了事,随意挥几下扫帚,抹两下桌子便算完。可秋水哥检查时,总能发现角落的积灰,他也不呵斥,只是默默返工,次数多了,我竟生出几分愧疚,慢慢认真起来。

认药材,是入门的难关。那高大的药柜,一格一格装满了形态各异的药材,我瞧着只觉眼花缭乱。秋水哥拿起一根黄芪,告诉我:“这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是常用的补气药,产地不同,品质也有差异。” 我嘴里跟着念,心里却想着何时能溜出去耍。然而,当我第一次独自抓药,错把半夏当成天麻,差点闯出大祸,秋水哥严厉的眼神让我明白,这不是儿戏,从此,我才真正用心去记。

跟着秋水哥出诊,更是让我触动极大。有一回,我们去村西头的老李家。老李卧床多日,高热不退,整个人烧得神志不清。秋水哥一进屋,先是轻手轻脚地为老李把了脉,又查看舌苔、眼睑,随后迅速开方,还不忘安抚老李家人:“莫慌,是时疫染身,这药吃下去,发发汗,便能退热。” 看着他沉稳又笃定的模样,我第一次感受到医者的力量。

闲暇时,药堂里也有别样乐趣。小川子、小樱桃他们会凑在一起,听秋水哥讲那些神奇的医案。什么华佗刮骨疗伤,扁鹊起死回生,听得我们热血沸腾,也憧憬着有一日自己能有那般妙手。我虽面上不显,心里却悄悄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对药堂的感情愈发复杂。从最初的抗拒,渐渐变得依赖。我开始主动钻研医书,夜里在昏黄烛光下,逐字逐句琢磨那些晦涩字句,遇到不懂的,次日一早便追着秋水哥问。他总是耐心解答,还会旁征博引,把病症、药理说得透彻明白。

有次,我试着给一位患了风寒咳嗽的孩童开方。手握着笔,心中忐忑,脑海里飞速回想所学知识。开出的方子,秋水哥稍作修改,增添了一味防风,他说:“防风能祛风解表,助麻黄、杏仁更好地驱散风寒,孩子体弱,用药需周全。” 看着孩子服药后逐渐好转,咳嗽减轻,那种成就感,是我从未有过的。

药堂还时常组织采药活动。我们背着竹篓,进山寻觅那些藏在山林深处的宝贝。春日里,采鲜嫩的金银花;夏日,寻清热的青蒿;秋日,挖滋补的山药;冬日,摘散寒的腊梅。在山林中,我学会辨别药材的生长环境,知晓何时采摘药效最佳。有一回,我差点被草丛里的毒蛇咬到,幸亏秋水哥眼疾手快,用一根长棍挑开毒蛇,还借机教我辨认毒蛇习性,以及被咬伤后的应急法子。

后来,秋水哥让我参与药堂管理事务,从药材采购,到账目梳理。采购药材时,在县城的市场里,各路药贩巧舌如簧,都吹嘘自家货好价廉。我牢记秋水哥叮嘱,查看药材色泽、质地,嗅闻气味,还会掰下一小点尝尝。遇上以次充好的,我毫不留情拒绝,为此也得罪不少人,但我不在乎,药堂的信誉比什么都重要。

打理账目,更是让我头大。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起初看得我两眼昏花。小樱桃在旁打趣:“斐哥,你抓药看病行,这算账可别算糊涂咯。” 我咬牙坚持,慢慢摸出窍门,把收支明细整理得井井有条,还发现能从账目中优化采购计划,节省成本。

如今,在药堂的日子愈发充实。我看着自己从一个人人唾弃的无赖,变成能为乡亲们治病解忧的医者,心中满是感慨。药堂于我,不再是束缚,而是重生之地,是梦想启航的港湾。我跟着秋水哥,学医术、学做人,一心盼着能传承这份济世救人的事业,让药堂的名号,在岁月里愈发响亮,护佑更多百姓安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