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曹刘共举河南谋主,李翊获先斩后奏之权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

当曹操一字一顿说出这话时,刘备骤然变色。

其实曹操本人历史是很喜欢刘备的,在刘备投靠自己时,直接就给他表了左将军。

这比后来投靠曹操的关二爷还要高。

关二爷是封的偏将军,比老刘的左将军要低上足足有三级。

并且,在刘备投靠自己后,曹操与刘备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曹操对刘备已经不是单纯的喜欢了,而是极为看重。

在所有投靠曹操阵营的降将里面,刘备领到的是最高级别的待遇。

很多影视作品中,接受刘备投诚的曹操都演绎得很纠结。

理由就是曹操知道刘备是人杰,杀了他怕失去人心,不杀又怕养虎为患。

但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对于刘备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并且他并没有担心过刘备会背叛自己。

因为带着队伍来投靠自己的群雄,刘备并不是第一个。

像于禁、乐进、张辽、李典、许褚这些人,他们都是有自己的队伍的。

乱世的兵大部分都是“私兵”,多为老乡或很多年的兄弟。

这种私募兵在特殊的时代,产生特殊的感情纽带,依附关系便无比坚固。

他们只听他们“大哥”的,就类似于关羽、张飞只听刘备的一样。

所以曹操明白,他只要控制住这帮“大哥”,自然就能控制住他们手下的小弟。

但曹操这个人骨子里又具有浪漫主义文人气质,太容易浪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曹操浪大发的结果,不小心说漏了嘴。

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

这本质上是曹操文青病犯了,想要大放情怀。

但刘备是从刀尖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人,一下子便看穿了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

你内心中居然拿我当英雄。

这也就意味着,甭管你现在对我有多好,你的内心深处原来是想杀我的。

最高领导人对自己的小弟说,咱俩是一个级别的。

这话要是放在太平盛世,小弟听了都得马上自杀。

毕竟领导都这么说了你还不死,难道你要逼领导亲自动手,不给双方留个体面?

在曹操说出这话后,刘备马上就开始想脱身之法了。

他怕自己不先动手,曹操就要动手了。

事实上曹操对刘备的感情就是这么复杂。

他亲眼看着这个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混到名满天下,不屈不挠的小兄弟,打心眼儿里还是佩服的。

曹操能意识到刘备的身上的价值,但刘备更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彼时刘备寄人篱下,不得不脱筷,以保全自身。

而此时此刻,曹操、刘备各据淮南之地,拥兵数万,俱掌大权。

面对曹操的浪漫主义文人气质爆发,刘备眉色一正,朗声道:

“我闻一山不容二虎,英雄也要忌人。”

“昔日备为豫州牧时,走寿阳,见着孙策。”

“此儿彼时年仅十四,血气方刚,勇烈过人,然见我来时,却避而求出。”

“或有人问‘刘豫州何关君?’”

“孙策对答说,‘不尔,英雄忌人。’”

“即出,下东阶时,而吾从西阶上,但转顾视策之行步,殆不复前。”

“今曹司空与备坐谈天下英雄,本初之徒,皆不足数也。”

“若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何以能再次会面?”

刘备此话的意思,就是王不见王。

英雄也要忌人。

如果他与曹操真的是天下英雄的话,就不会同时出现在此地。

言外之意,天下之英雄只能有一个。

刘备虽未言明是谁,但意思却很明显。

现在的他,不同于历史上需要借雷避险。

而有资格底气,大放豪言,提出英雄忌人的话来。

“……哈哈哈。”

曹操闻言,抚须大笑。

“好,玄德此话说的甚好。”

“而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谁能够笑到最后。”

“便让我们各显本领,拭目以待。”

话落,举起酒盏,起身向刘备敬酒。

刘备亦起身还礼,双方各自碰杯,一饮而尽。

“说回正事,曹司空知袁本初兴八十万大军南下否?”刘备出声问。

虽然袁绍此次只起了十五万大军,但邺城出色的情报系统,成功将之传播到了河南之地。

对外宣称说是有八十万大军。

为的就是加剧河南军民的恐慌。

“当务之急,还是先稳住内部局势。”

刘备正色提出的意见。

“袁绍一世之杰,前灭公孙将军时,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今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不可不慎。”

时有孔融在侧,每次刘备来陈地朝廷时,他都会跟着一起来觐见天子。

今见曹操、刘备提到袁绍,当即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意见:

“袁绍势大,士广民强,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在孔融眼里,若真使河南、河北爆发战争,那一定是空前巨大的灾难。

这不符合养民之道,大损民力。

在孔融看来,

只要专心修养德政,河南便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使河北归附。

但此话,不论是曹营之人还是刘营之人都无法接受。

因为战争不是儿戏,为了备战河北战事,曹操、刘备这几年动员了全部的资源兵员。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哪能说叫停就叫停?

这边曹营文臣领袖的荀彧情绪尤为激动,立马反驳道:

“袁绍并无可用之人,何必议和?”

孔融回答道:

“袁绍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

“田丰、沮授皆忠臣也。”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荀先生何以言袁绍无可用之人?”

荀彧牵唇笑道:

“公所言之人,吾俱识之。”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若许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许攸必为之变。”

“至于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荀彧是在袁绍阵营待过的,所以他对袁绍阵营的每一个人物都十分了解。

田丰爱犯上,许攸性贪财,审配专横没脑子,逄纪执行力强却只听自己的。

犯上、专横、贪财、不听话,

这四个臭毛病,偏偏生在袁绍阵营最位高权重的四个人身上。

历史上的荀彧除了精准预判袁绍阵营人物的缺点外,

甚至还预料到了许攸可能会因为贪财,而被与他党争的人借题发作。

到时候许攸必然会叛变。

光这件事,荀彧就已经配得上王佐之才四字了。

“不错,吾与袁绍自幼相识,深知他为人。”

曹操这个袁绍发小对袁绍最有发言权,“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

“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郭嘉也在侧说道:

“袁本初虽有恩于民夷,然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智并不能济大事,不足为虑。”

整个曹营,包括荀彧、郭嘉、曹操本人在内,都将袁绍及他手下之人给贬低了一个遍。

难道他们真的如此轻视袁绍吗?

当然不是,

恰恰是因为袁绍过于强大,才不得不将之贬低,以提振自家军民的士气。

这是一种舆论宣传手法,极为重要。

因为如果连最高领导都未战先怯的话,那底下将士就不用打了,直接投了就行了。

就跟打仗喜欢故意夸大自身军队人数是一个道理。

像沮授开战之前,不断吹捧河南实力,张口就说河南是“义兵”。

这对袁绍而言,不单是面子上不好看,更容易扰乱底层士兵的军心。

河南势弱,曹刘二人自然是希望大家能够抱着必胜的心态,来迎接袁绍陈兵南下。

故而,当荀彧、郭嘉发完言之后。

这边刘营文臣代表,李翊亦出面象征性说了两句。

“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然智不能济。”

“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

“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

“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我河南之地只要同心合力,袁军以蚁聚之兵,乌合之众,又如何能敌得过我河南精猛虎壮之士?”

“愿诸公勿疑,此战必胜,可速发兵北上拒敌!”

李翊不想再多做讨论,直接劝曹刘开始发兵,干就完了。

曹操、刘备其实也知道袁绍南下摧迫的厉害,发兵须要赶快。

但也用不着这样快,几许时辰又算得了什么?

两人都还想着继续讨论一下两边优劣,当然主要还是尽力以口头之言,缩短两地差距。

拟作檄文传播下去,以提振河南军民士气。

哪想到一向沉稳的李翊,这次竟是最心急的。

“先生一向推崇步步为营,怎的今日如此急切?”

刘备不解地问。

自灭袁术后,李翊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河北战事中去。

刘备亲眼看着李翊每日操劳河北之事,凡大小事无巨细,无不细心把控。

为得不就是打赢河北之战吗?

怎么到了最关键时候,反而坐不住了?

“非是翊心浮气躁,恰恰是按部就班,可以出兵了。”

李翊一扬眉,神色竟肃穆起来。

在他读书时,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因为每次备考之时,都秉持着一句话,叫,

——“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

正因为平日一丝不苟的备战,如今真正到了用武之时,反而从容不迫。

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该如何做。

用兵之道同样如此。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如今李翊已经做足准备,他对河北的战事进展走势,已是了然于胸。

打仗打来打去,不外乎就是李世民那句话,

——“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避实就虚,以强击弱,这就是最朴实最实用的用兵之道。

李翊这几年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正是为了今天吗?

当他提出让曹刘可以进兵时,自然就代表他认为时机已经到了。

曹刘不必再担心上一个问题,该翻篇了,我们需要讨论下一个问题了。

刘备自是对李翊无条件信任的,便问曹操打算什么时候发兵,发兵多少,进驻何处拒敌?

“且慢!”

曹操被刘备一连串的问题轰炸可整的有些懵。

作为盟友,刘备当然有权且也有必要过问曹营的军事动向。

但曹操此刻却关心着另一个问题。

“玄德,此次拒敌黄河,抗击袁绍。”

“是我曹营一人之事耶,还是两家共事耶?”

刘备先是一怔,旋即正色言道:

“今大敌当前,备岂不知事之轻重?”

“袁绍势大,须你我两家合力击之,自是两家共事!”

善!

曹操一颔首,微微一笑,朝刘备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