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如春季的大棚里,蔬菜绽放着自己的生机,绿油油的藤蔓攀爬在架子上,几乎每条藤蔓上都会挂上两三个果,细细算了下来,产量有些惊人。
反季节蔬果的价格,在冬天一直居高不下。隔壁镇的蔬菜大棚十五亩地只卖了八万块,就是在产量上出了问题。
“也没什么特殊的。”李承恩挠挠头,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深耕土地,施有机肥,合理浇水,大棚的温度和湿度都要控制,外界气温也要考虑,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打个比方说,温度......”
看到李承恩滔滔不绝地普及着大棚种植的知识,看着王镇长好像课堂上的学生一样认真聆听,李文龙打心眼里为李承恩高兴。
当李承恩介绍完后,他赶紧凑到王文华身边,一个劲儿地夸:“镇长啊,我们村的承恩是津南大学的大学生,津南大学最牛的专业就是农业,他种出来的菜,产量要是不高,那就活见鬼了。”
王镇长视察之前刻意翻找了李承恩的相关资料,看到他这几个月的成果,禁不住一阵感慨。
“科技才是生产力,一个地方要富起来,还得是大学生带头啊,他们是这一代的支柱,如果有更多的大学生具备李承恩这样的思想觉悟,农村还愁发展么?”
李承恩没有说话。
一些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祖辈在农村呆了一辈子,别说大学生自己,就是他们的父母,又有几个希望他们回来发展的?
他们愿意回来,说明他们惦记家乡,想要让家乡富裕起来,他们不愿意回来,说明他们想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并不愿意将自己困在一个小地方。再说,不管是回农村带领大家致富,还是在大城市奋力追求自己的自身价值,归根究底都是为这个社会服务。
李承恩没觉得自己多伟大,他之所以铁了心返乡创业,一方面是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必须尽快改变现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专业就是农学,是跟土地打交道的。如果他学的是金融或者计算机,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啊,我们村如今有承恩,不用再当睁眼瞎了,等这一季的蔬菜收了,明年鼓励大家共同搞这个蔬菜大棚项目,有承恩在,我们争取在茨河浦做出一个蔬菜大棚基地,到时候乡亲们富了,就能为茨河浦争口气。”李文龙对未来满是憧憬。
这么多年大家都在地里刨食,挣的钱仅仅只能维持温饱。
如今上面都在号召让大家共同奔赴小康,别的地方都已经露出小康的苗头了,顺昌地区却没有太大的起色。顺昌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仍旧是穷,老百姓的口袋,依旧空空如也。
茨河浦位置相对于顺昌其他乡镇,更为偏僻,还没什么产业,发展起来几乎就是东方夜谭。如今依靠他们村自己走出来的大学生李承恩,可能就此蹚出一条致富的路,怎么能不让李文龙欢呼雀跃信心十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