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希学虽对刘伯温避而不谈改革之事感到有些失望,但又实在不好强求,毕竟对方是邀请自己前来,若是过于执着,反倒显得自己小家子气。
思索片刻后,他只得微微点头,应允了刘伯温的提议。
不多时,下人们便开始有条不紊地上菜。
一道道精致的菜肴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桌上,热气从盘中升腾而起,带着诱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大堂之中。
随后,刘伯温热情地伸手邀请孔希学落座,脸上始终洋溢着和煦的笑容,仿佛他们之间从未有过改革立场上的分歧。
饭桌上,刘伯温拿起酒壶,为孔希学斟酒,语气诚挚地开口道,“衍圣公,说起这儒家学问,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孔子乃至圣先师,其教诲如明灯,照亮了华夏数千年的文明之路。”
“他所倡导的‘仁’‘礼’思想,早已融入我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历经多少沧海桑田。”
“这些思想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孔希学原本还沉浸在对刘伯温避谈改革的失望情绪里,听到这番话,不禁微微一愣,心中顿时涌起一阵莫名的疑惑。
他放下手中的酒杯,疑惑地看着刘伯温,心想,这刘伯温明明是改革派的核心人物,怎么突然对先祖如此吹捧起来?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深意?
刘伯温似乎看出了孔希学的疑惑,却并未停下话语,“就拿这‘有教无类’来说,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平民百姓也有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
“还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出了无数贤才。”
“衍圣公出身孔门,想必对这些思想的感悟更为深刻。”
孔希学微微点头,神色稍缓,但很快又皱起眉头,语气坚决道,“刘大人对儒家思想理解确实深刻,可如今朝堂推行的科举改革,几乎要改变儒家的特殊地位。”
“以往科举以儒家经典为核心,选拔出的人才皆尊崇儒家之道,这才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国家也因此有着稳固的道德根基。”
“如今改革,加入那些杂学,选拔出来的人才心思不定,如何能传承儒家的正统?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刘伯温笑着摆摆手,“衍圣公莫要着急,先吃点菜,今日咱们就单纯聚聚,不谈改革这些烦心事。”
“我只是真心钦佩孔子的智慧与胸怀。”
然而,孔希学却丝毫没有放过改革这个话题的打算。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筷子,神色认真且严肃,直视着刘伯温,“刘大人,这改革绝非小事,它关乎儒学传承,关乎国家根基。”
“儒学在我大明的崇高地位,那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祖宗们的认可,又在漫长岁月里获得了百姓的真心信服。”
“如今改革,让儒家经典不再是科举的重中之重,日后朝堂之上,儒家的声音怕是要被削弱,这是我绝不能接受的。”
刘伯温微微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衍圣公,改革科举并非否定儒家,而是希望选拔出更全面的人才,以应对当下复杂的局势。”
“儒家思想依然是大明的精神支柱,这一点从未改变。”
孔希学冷哼一声,“刘大人,你说的好听,可实际呢?”
“一旦改革推行,儒家经典被冷落,用不了多久,儒家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这是我们这些儒家子弟的失职。”
这时,电视里的戏班子正唱到精彩之处,激昂的唱腔回荡在大堂。
刘伯温灵机一动,举起酒杯,脸上重新挂上热忱的笑容,端起酒杯,“衍圣公,您看这戏曲,也是传承已久的文化瑰宝,和儒家文化一样,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来,为这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也为这传统戏曲,干一杯!”
孔希学此时虽满心都是对改革的忧虑和不满,但面对刘伯温这般热情的举动,实在不好推辞,只得无奈地举起酒杯,与刘伯温轻轻碰了一下,而后仰头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后,孔希学的目光再次落在电视机上,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忍不住开口批判道,“刘大人,不是我说,这所谓的电视机,不过是奇技淫巧之物罢了。”
“虽说看着新奇,可对我大明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徒增百姓的玩乐之心,长此以往,怕是会让民风变得浮躁,不利于国家的安稳啊。”
刘伯温只是笑着,并未直接否认,而是悠然说道,“衍圣公所言,也有几分道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