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雨还在下,济世堂内弥漫着一股药草特有的潮湿气息。张若兰站在窗前,看着院中被雨水打湿的草药,眉头微皱。
"这些金贵药材怕是要遭殃了,"思雨端着一盘晾晒了一半的人参片走过来,"要不要想办法救一救?"
"先放着吧,"张若兰转身,目光落在案桌上摊开的账册上,"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账册是从赵成德的住处搜出来的,记录着过去半年的商品往来。表面上看是普通的海商账目,但经过白衣堂的人仔细比对,发现了不少蹊跷之处。
"你发现什么了?"沈明轩从内室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那个写满暗号的小本子。
"有几笔账很可疑,"张若兰指着账册,"这里记载的"海味"数量远超正常贸易量,而且都发生在近三个月。最奇怪的是,这些货物的去向都很模糊。"
沈明轩凑近看了看:"确实不对。按照海商的习惯,即便是私下交易也会留下暗记,但这些记录完全没有收货方的信息。"
"我让人查了那几天的港口记录,"张若兰说,"正好都是阴雨天,视线不好,很适合偷偷转运货物。"
思雨在一旁插话:"会不会是分批运送的军火?"
"聪明,"张若兰赞许地看了她一眼,"我也是这么想的。那批被我们截获的军火,可能只是整个计划的一小部分。"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白衣堂的弟子快步走进来,身上的蓑衣还在滴水。
"张堂主,"弟子压低声音,"发现了新的线索。"
"说。"
"我们在赵府的地窖里找到了一些信件,都是用特殊墨水写的。经过处理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内容。"
弟子从怀中取出几封信,张若兰接过来仔细查看。这些信件表面上看是寻常的商业往来,但用药水显现后,却露出了另一层含义。
"七月十五......"她喃喃自语,"原来如此。"
"发现什么了?"沈明轩问。
"他们在计划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张若兰的表情变得凝重,"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沿海各地都会举行祭祀活动。趁着这个机会......"
"声东击西?"沈明轩立即明白了她的意思。
张若兰点头:"而且不止一处。这些信件提到了好几个港口,显然是要同时行动。"
"那我们要不要通知官府?"思雨问。
"不行,"张若兰摇头,"现在还不能打草惊蛇。赵成德虽然死了,但他背后的人显然还在运作。如果打草惊蛇,反而会打乱我们的计划。"
"你有什么想法?"沈明轩问。他很清楚,张若兰出身江湖,在这种局面的处理上往往比官府的手段更加灵活。
"我准备下一盘棋,"张若兰眼中闪过一丝精芒,"既然他们要声东击西,那我们就将计就计。"
她走到墙边的地图前,指着几个港口:"这些地方都是他们可能的目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以为自己的计划还在正常进行。"
"然后呢?"
"然后,"张若兰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我们就布下一个更大的局。"
张若兰取出一张白纸,开始在上面画着什么。沈明轩和思雨凑近一看,只见纸上逐渐浮现出一个复杂的部署图。
"首先,"张若兰指着图上的几个标记,"我们要在这些港口安插眼线。不是普通的探子,而是真正的商人。"
"用真正的商人?"思雨有些不解。
"没错,"张若兰解释道,"白衣堂这些年在各地都有合作的商号。让他们适当增加一些购销活动,既能打探消息,又不会引起怀疑。"
沈明轩点头:"确实高明。正常的商业往来最不引人注目。"
"但这只是第一步,"张若兰继续道,"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他们的货物中转点。这种大规模的军火,不可能直接运到目的地,一定有临时存放的地方。"
她从案头取来一份舆图,仔细查看着沿海的地形:"根据赵成德的账册,这些货物大多是在夜间转运。考虑到船只吃水的深度,能停泊大船又适合夜间活动的地方并不多。"
"我知道几个可能的位置,"思雨突然说,"上次整理医案的时候,我看到一些走私药材的记录。那些人常用的藏匿点,说不定就能用来储存军火。"
张若兰眼前一亮:"对,这些地方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思雨,你把那些记录找出来。"
思雨快步去取医案,沈明轩则若有所思:"不过,光找到储存点还不够。关键是要知道他们究竟要干什么。这批军火如此之多,不可能只是为了普通的走私。"
"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张若兰说着,取出一个特制的罗盘,"你看这个航线图。如果他们真要在中元节行动,必定会选择月色最好的时候。那天正好是满月,潮汐也很适合航行。"
她在地图上画了几道线:"从这些港口出发,考虑到风向和洋流,他们最有可能的目标是......"
"东洋。"沈明轩接过话头,"他们是想把这批军火运到东洋去。"
"没错,"张若兰神色凝重,"而且根据情报,最近东洋那边确实不太平。多个大名在暗中集结兵力,似乎在筹划什么大动作。"
"所以这批军火......"
"很可能是要支持某个势力,"张若兰说,"一旦让他们得手,不仅会影响东洋局势,对我们的海防也是极大的威胁。"
就在这时,思雨抱着一摞医案记录回来了。她一边翻找一边说:"父亲,我记得去年有个吃错药的病人,就是在月浦那边的偏僻渔村发现的。当时记录显示那里地形隐蔽,还有......"
她的话还没说完,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张若兰快步走到窗边,只见一个商人打扮的人正在和白衣堂的弟子争执。
"怎么回事?"她问。
"是汪老爷派来的人,"弟子回报,"说是有重要消息要当面禀报。"
张若兰和沈明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警惕。上次的事件之后,汪直表面上与白衣堂合作,但究竟是否可信,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让他进来吧,"张若兰说,"不过......"她看了看思雨,"你先带着医案去内室,我们可能需要仔细查看。"
思雨虽然年幼,但很懂事地点点头,抱着医案退下了。
那商人进来后直接跪地行礼:"汪老爷派小的来报信,说是发现了一件怪事。"
"说。"张若兰示意他起身。
"最近有个叫"福顺号"的商船,经常在夜里出港,"商人压低声音,"表面上是运送海货,但船上的人都很陌生,不是本地的水手。"
"福顺号......"张若兰翻开账册,"这个名字在赵成德的记录里出现过。"
"不止如此,"商人继续道,"那船每次出港,都会先往南走,绕过一个偏僻的小岛,然后才转向东边。很反常。"
沈明轩若有所思:"故意绕远路,是为了避人耳目?还是......"
"我明白了,"张若兰突然说,"他们是在掩护另一艘船。"
见两人不解,她解释道:"福顺号的反常行动是烟幕,真正的军火是由另一艘船运送的。他们利用福顺号引开注意力,好让真正的船只安全通过。"
"这么说,我们截获的那批军火......"
"可能只是明面上的诱饵,"张若兰说,"真正的大宗货物还在暗处运作。"
商人补充道:"还有一件事。那福顺号上有个年轻人,据说是倭国商人,但说的却是我们这边的方言。"
"会说本地方言的倭国商人?"沈明轩眉头一皱,"会不是是......"
"通音。"张若兰接过话头。通音是专门为海外势力传递情报的密探,精通多国语言,往往隐藏在商队中。
"把福顺号最近的航行时间都记下来,"她吩咐商人,"另外,那个年轻人的样貌特征也要详细记录。"
商人领命而去,张若兰则开始在地图上标注新的位置。
"你准备怎么办?"沈明轩问。
"首先要确认那个小岛的位置,"张若兰说,"那里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中转站。不过......"她略一沉吟,"现在还不能打草惊蛇。"
"要派人盯着福顺号?"
"不,"张若兰摇头,"那样太容易被发现。我准备用一个更隐蔽的方法。"
她取出一封信笺,快速写了几行字:"这是给宁波白衣堂的密信。让他们找一艘渔船,假装在那片海域打渔。这样最不引人注意。"
"要是遇到危险呢?"
"所以要找最好的水手,"张若兰说,"我记得宁波分堂的赵三,年轻时就是闯海的好手。让他带队最合适。"
正说着,思雨从内室出来:"张姨,我找到那条医案了。"
"念给我们听听。"
思雨翻开医案:"去年七月,有个姓钱的商人误食毒物,是在月浦东边的无名小岛上发现的。当时记载说那岛四面环礁,只有南面一个小港口能停船。岛上有废弃的渔房,经常有商船在那里避风。"
"环礁......"张若兰眼前一亮,"这就对了!普通商船不会选择这种地方停泊,太危险。但如果是想要躲避耳目,却是个绝佳的藏身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