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泉观。

厢房内,苏晨正在油灯下苦读《参同契》。

这本书乃是道教十分重要的典籍,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丹经之鼻祖,是彻底转变肉体生命的修炼宝典。

作者乃东汉时期的魏伯阳,道家神仙传上称其为火龙真人。

书名为什么叫《参同契》?

参就是参合,同就是相同。

简单来说,就是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并将其融为一炉。

这三种学问就是老庄、丹道和易经。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

苏晨摇头晃脑地念了一阵。

大概是由于油灯光线并不明亮,他念了一阵子之后不禁觉得有些困乏。

此前因为更注重学业的缘故,道家典籍他读的并不多。

现在也算是补课吧。

通过这段时间的研读,他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研究追问生命的来源,也在关心人死后到底会去往哪里。

正因为解答了这些问题。

宗教才会在人类世界兴盛起来。

比如天堂、地狱或者是极乐世界、六道轮回。

有来的地方,有去的地方。

才会让信徒们安于现世,安于苦难。

然而道教文化却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早在东汉时期,相传为于吉所作的《太平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

天地之间,人最重要。

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只要努力修行,就有望长生成仙,

也就是说人的肉体生命与天地一样,能够永远存在。

人的生命可以“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

道教文化把人的生命价值提得很高,我们既不靠上帝,也不靠菩萨,也不靠祖宗、鬼神。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每人都可以成圣贤、成仙、成佛,只要能找到自己修炼的路径。

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就把人类的重要性提到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想象不到的程度。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外戚干政,民不聊生。

张角建立太平道,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

此时的世道充满“不平”。

“不平”既表现在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

尤其是对人不公。

而太平道就是要“除尽不平方太平”。

从这個角度出发,张角几乎是一呼百应。

公元184年,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带领太平道信众,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发动黄巾起义,以图实现其“天下太平”的宏愿。

苏晨记得他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提问。

为什么别的国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唯有中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

有答主把功劳归功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和郡县制,使得劳苦大众知道是皇帝统治了他们,愤怒的矛头知道指向何处,而非像中世纪欧洲和日本的层层分封制,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主人,顶多只有小打小闹,而形成不了气候。

如果从道教文化这个层面上来解答的话。

大概就是从老庄开始,到《参同契》,再到《太平经》,人们逐渐相信神仙和皇帝给不了他们长生和公平,万事唯有靠自己,只有靠自己才能闯出他们想要的道路。

这种根植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贯穿了上下五千年。

一直到现代还在发挥它的效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