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才30出头,毛头小伙子一个,集邮经历不到2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其中至少有10年不算)。受到这样的重视,让我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只有在业余时间为北京的集邮宣传事业拼命做贡献。

我现在回想起来,当一个人突然被别人重视,是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的。

那时,每次到北京市集邮协会,刘生平都会先陪我聊天,然后陪着我四处拜访,看望老会长杜庆云,看望秘书长李保联,看望副秘书长张林侠,看望《北京集邮》总编王路。然后,刘生平会在杜庆云会长的嘱咐下,到食堂置办一桌喷香的饭菜,有时竟然专门招待我一个人,大家作陪。现在想想,我都心惊肉跳,难以相信,梦幻一般!人家这样对待我,我能不能拼命予以回报吗?

所以,我对北京市集邮协会交给我的集邮宣传任务,从来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

当时,杜庆云会长讲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小顾他们这些记者也很不容易,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集邮活动写稿子,还要组织新闻出版界的集邮活动,要尽量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杜会长的这份理解,也许就是我们在工作之余,参加集邮宣传活动的动力。

人和人之间的“理解”,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非常难,要用“心”和“真诚”换取!

好像在1986年左右,在北京市的一个集邮研讨会上,我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北京集邮》酝酿改刊名,最后确定为《集邮博览》,第一任总编是王路。《集邮博览》改刊后,成为面向全国的集邮刊物,一度发行量大增,成为仅次于《集邮》的全国第二大邮刊。

我忘记了是哪一年,刘生平当上了《集邮博览》总编。印像中,刘生平当总编后,曾请我到《集邮博览》编辑部参加了一个办刊研讨会,会上我发了言,但我当时说了些什么,都忘记了。

之后,我和刘生平在各种集邮活动中,总是能碰面,见面就坐在一起聊,总有说不完的话。

2010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我邀请刘生平出席成立大会,电话里,刘生平似乎有些为难,他有大量稿子要发,很难脱开身。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坚持,一定要他来。

刘生平来了,他在刊物发稿的繁忙中抽时间参加了“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后饭也没吃,就赶回编辑部处理稿件。当时,成立大会在中央党校附近的崇学山庄,他要赶回位于东四环附近的《集邮博览》编辑部,路上就要走两个多小时。

我送他出门,相互间挥了挥手,看他渐渐远去有些驼了的背影和花白的头发,想起我们之间多年的友谊,我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感慨:这就是友情啊!

刘生平,你能来出席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连饭也没有吃上一口,真够朋友!

(2022年3月4日凌晨5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