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2年,是北魏兴安元年,也是南朝宋国元嘉二十九年。

以这年为中间的前后三年,对南北对峙的这两个大国来说,是极不寻常的年份。

北魏这边,先是太子拓跋晃死了,接着是皇帝拓跋焘死了,再接着是新皇拓跋余也死了。少年皇帝拓跋濬登基。

接着是南朝宋国也开始发生巨变。

先说背景。

刘义隆发动的第二次北伐失利后,开始撤军时,军中将领的归宿也有了变化,并对以后的朝局影响很大。

东线总参谋长萧斌被撤职。南平王刘铄向父皇打报告,把他要到自己麾下担任右军长史。

刘铄、刘濬已经与太子刘劭交好,所以萧斌间接成了太子党。

沈庆之是北伐计划的反对者,公开宣布讨厌皇帝的头号爱将王玄谟,本来为刘义隆所不喜。

但萧斌要斩王玄谟时,被沈庆之劝阻,留下王玄谟一条命。

刘义隆见到沈庆之时,便问:“你不喜欢王玄谟。萧斌要杀他,你却为他求情。这是为什么?”

沈庆之答:“回陛下,当时前线崩溃,将士们纷纷向彭城回撤。如果把王玄谟杀了,中、高级军官都不敢回来,便会逃走或投降敌方。所以下官阻止萧将军杀王玄谟。”

刘义隆听了他的话,便没有处罚他,也没有降他的官职,而是派他回彭城协助武陵王刘骏,将逃进彭城的所有北方难民迁移到瓜步一带,重建瓜步城 。

另外一位大将程天祚,他本来就是宋国将军,被拓跋那俘虏,得到拓跋焘赏识。

前阵子,程天祚趁魏军北撤之际,说服鲁爽三兄弟和他一起回归宋国。

刘义隆对他也很重视,派他将逃进盱眙、寿阳等地的难民迁到京口对岸,建筑新城。即姑孰城。也就是后世扬州。

由于这样的安排,沈庆之、程天祚二人,连同鲁爽三兄弟,便成为武陵王刘骏一党。

……

魏国太子拓跋晃、皇帝拓跋焘、新帝拓跋余,接二连三暴毙的消息传到江南。

宋国皇帝拓跋焘听了军情汇报,心中再次燃起熊熊烈火,感觉自己似乎满血复活了。

他认为这是上天助自己覆灭魏国的征兆。

天予不取,有何理由?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