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
燕王病重,请求三子回京探望病情。
齐泰认为朱棣三个儿子是很重要的人质,不能轻易放走。
黄子澄却表示,朱棣三个儿子,算不得什么。
朝廷的部署削藩,已经除掉湘王这个帮手,不能再扣押燕王三子,以免引起朱棣的警惕,从而让朱棣走投无路起兵。
不如放燕王三子回北平,让朱棣误以为朝廷不会对他下手。
于是,朱允炆放燕王三子归北平。
但是,徐辉祖发现三子回北平,立刻进宫面圣。
述说其中利害,说服建文帝。
建文后悔,派兵去追,但朱高炽三兄弟早就回了北平。
这些记载,听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若是根据当时情况,细细分析,就特别不符合逻辑。
甚至让人觉得隐瞒什么。
至少唐山海觉得,这里面没那么简单。
首先,按照大明礼制,王爷和世子,郡王不会简单上路。
除去燕王府自己的人马侍卫,还会有朝廷的护送。
假如燕王三子归途出现意外,责任谁负责,会留下隐患。
尤其是在削藩的情况下,朱棣还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不可能给他们三人一人一匹马上路。
皇帝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是光明正大的回家,不会是单人单马那种轻骑。
其次,朱高炽三兄弟在京中,正是住在魏国公府。
徐辉祖是他们的舅舅,还是个心里只有建文的人,朱高炽三兄弟离开,他事先会不知道?
就算徐辉祖最后知道,朱高炽三兄弟也不会防着亲舅舅。
朱高炽三兄弟立刻上路,最多担心皇帝反悔。
但是正常人不会想到舅舅会大义灭亲,而且还是在皇帝恩准的情况下。
再者,就算他们兄弟三个知道徐辉祖会大义灭亲,立刻就走。
在朝廷护送,大队人马,这种情况下,赶路是很慢的。
徐辉祖进宫说服,朱允炆派侍卫去追,宫里侍卫不是吃干饭的,怎么会追不上。
加上明初洪武年间,朝廷的驿站通传还有驿站官员都是接力。
马匹永远不累,人也是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不用再去喝水休息睡觉吃饭。
而燕王三子回京赶路,就不一样,必须歇息整顿。
这样算速度,朝廷不会追不上,速度不可能落后燕王三子。
应天府到北平,不是几百米的距离。
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建文元年不是崇祯末年,关防哨卡,夜禁城禁,这期间不能出入和赶路。
但是锦衣卫,奉皇命的官员却可以。
朝廷追兵拦截不住,不可能。
假设最后一种,他们走的小路或者其他办法,有些不可能。
北平府的护卫不可能那么熟悉南直隶。
也不可能专门挑没有城防,没有官府的地方走。
更别提一路从南逃回北。
所以里面一定有其他原因。
要么是应天有人帮助,要么是朱棣从北平派人接应。
所以他决定用这个事情,提条件,给自己搏个前途。
唐山海端起茶水,战术性的喝着,慢条斯理道:“岳父大人,你回去后就对王爷说不必着急,时机到了,三位殿下自然回来。”
李让坐在旁边,不冷不热的看着看着唐山海。
王府众人,绞尽脑汁,都在想各种建议。
父王自己装病都没多大用处,朝廷依旧不同意放三位殿下回来。
还把燕王府长史葛诚叫到应天去了。
到你这里,一句时机到了,自己会回来,就把王爷打发了。
“呵呵,俺将你当做有才之人,没想到你如此戏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