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税一,征收土地产量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
但也有另一个说法,这个制度跟地主跟佃(diàn)农相关。
(佃农是指专门靠租借地主土地生活的农民。)
地主把地租给佃农,佃农则交产量的一半给地主作为地租。然后地主再向国家交全部产量的十分之一税,佃农是不需要向国家交税和交租的。
意思就是,全部产量分10份,地主和佃农55分,然后地主交10份产量的税,即地主要交十分之一的税。
“看完十五税一的解释,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秦朝的田租,秦朝的田租肯定比汉朝高,不然也不会说汉朝轻田租。”
“接着我们来看看刍稿,刍稿指牧草和谷物茎秆,可以理解为农作物的秸秆。”
“古时候,这些刍稿不仅会用来饲养牲畜,在建筑方面也有使用。所以秦朝规定,家里有地的,不管有没有种,都要缴纳刍三石,稿二石。”
(田律:人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人刍三石,稿二石。)
“那人头税又是怎么算的呢?它跟土地税一样,也有两种,一种是口赋/钱,一种是户/算赋。”
此处就以口赋跟户赋来称。
“对于口赋的记载,目前也是没有发现秦朝对这方面具体的记载。这是通过汉朝的制度推测秦朝有口赋的,汉朝文献中记载着秦朝口钱的细枝末节。”
“汉朝的口赋指到了一定年龄,但不到服役年龄的,每人每年都要交钱。”
(《汉书?昭帝纪》中记载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
《汉书?贡禹传》中则记载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
“所以秦朝的口赋跟这些大抵是差不多的。”
“而户赋,则是指那些已经到了服役年龄的百姓,按户交钱。”
“老师这里查了些资料,我们可以大概来推测一下秦朝的口赋以及算赋大概是多少。”
《效律》:人户马牛,一以上为大误。
《法律答问》:人户、马牛,及诸货财直(值)过六百六十钱为大误。
“从这两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官员漏记了一户,这一户的价值跟660钱相等。”
“前面我们说一甲大约1344钱,这是一般富农一年的收入了。这660钱对于一般的富农而言就要交出半年的收入了。这么一想,那这个数额,对于普通的底层老百姓而言,是不是压力很大。”
“最后是其他税赋。秦朝有关税、市租、酒税等商业税,有盐、铁等特产税,还有私营手工业的工税。只是这部分的赋税我们还没有发现具体的征收标准。”
“总结而言,秦朝的徭役加上它的赋税,对于底层人民来讲,简直是地狱级别的生存模式。”
“就算你十分谨慎,避免自己犯罪,你做到了不犯罪,官府罚不到你了,但你身上还有税赋,只要你没钱或者钱不够,依旧会被抓去服徭役,因为你需要还债。”
也就是前面讲的以劳役还欠公家的债,叫居债。
“哪怕你一开始有点钱,但常年的徭役赋税,你到后面也会没钱的,照样要去服劳役还债。”
——
{单看秦朝的法律,是真的牛,至少朝廷缺什么,法律就制造什么。}
{这么看确实是这个道理,这是商鞅的功劳吧,还有李斯那群人,真的不得不佩服。}
{那些服徭役的人呢?长时间服徭役,哪有什么时间赚钱,他们也要交口赋跟算赋?}
{肯定要啊,所以这就是一个循环。对于一个谨慎的不犯罪的百姓来说,第一年要按规定去服徭役,即使自己认真干活,只要同一队有人不认真干,工程一年内出问题了,就要返工,返工没钱还不记服徭役的时间,家庭收入减少,人口税不变。
第二年除了规定参加的徭役,如果钱不够了,还要继续服劳役抵债,那家庭收入相较第一年又要减少,人口税还是不变。第三年开始估计就要一直服劳役了,因为人头税太高,手中没钱交税了。}
{在这么严重的压迫下,百姓居然还能忍胡亥一年多才起义造反……}
{始皇的时候就有起义了,他执政后期有小范围的农民起义,只是没有达到暴乱的程度,还被始皇派人过去镇压下来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