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刘琦也并未在这方面多想,而是将思绪专注于创作。不对,不是创作,而是从古代先贤的诗作里,挑选出最适合在这个时候拿出手的。
文抄公模式,启动!
但刘琦记得的诗作实在是太多,选哪首比较好呢?这可是关系到能否进下一个环节的关键,马虎不得。
刘琦左思右想,觉得还是得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黄巾军大体已被剿灭,而各地叛乱却接连不断,边境也有外族入侵,总之是烽烟未息、兵戈不止,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昏庸无道……
另外,得是五言诗……
在一番认真地思索之后,刘琦终于下笔成章,一气呵成,准备第一个交卷,但不料却有人捷足先登。
只见一名身着紫色锦衣的健壮男子快步走向蔡邕,躬身将手上的诗作交与他。
这不是刚才魏延所说的,我要特别注意的,非常能打的男子吗!
这人写诗也这么快!真是奇了怪了!我这根本不是写,是抄,而他是写,居然比我抄得还快!刘琦心下大惊,觉得这人很有问题。
不过他还是抓住机会,第二个上前,将诗作交与蔡邕。
之后的第三个交诗作者,却是遥遥无期。
因为创作一首诗本来就很难,再加上创作一首五言诗,就更加难了——因为限定了诗的格式,导致许多参赛者事先准备的非五言诗作派不上用场,得现在临时再创作一首,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
就算苦思冥想,一时之间也可能憋不出一句来。
不过还是有人交出自己诗作。在刘琦交诗之后大概五分之一柱香后,第三个参赛者终于交诗了。
之后便是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最后只有七个人在一柱香结束后,将自己创作的诗作交给蔡邕。
而其他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交出诗作的参赛者,则是在无奈地摇摇头叹叹气之后,自觉地回到了自己方才的席位上去,从参赛者转换为观赛者。
从古至今,竞争从来都是这么残酷,刘琦眼见参赛者一下子从十五人减少到七人,感慨道。
而北面的席位上,眼见一柱香时间已到,蔡邕则是先分出三份诗作,交与袁基评鉴,同时将自己手上的四份诗作评鉴完后,再与之交换,以达到交叉评鉴目的,力求最大程度做到主观兼顾客观,当然,主是蔡邕,客是袁基,而不是现代语义上的那个意思。
而留下的七人,则暂时在广场中央的书案旁呆坐着,等待结果公布。
蔡邕打开第一份交上来的诗作,先是粗看一番,却发现这首诗极佳,于是另外拿出一张纸来,将其抄录,并逐句品之析之,而不是在原诗作上批注,以免影响待会儿袁基的判断。
…………
…………
怀着澎湃的心情,逐字看完第一首诗作后,蔡邕接着打开了第二首诗作,也就是刘琦的那一份,同样是先粗看一番,却不料这首与上首相比,更加优秀,不对,是更加优秀甚矣!
这简直……这简直就是传世之作!蔡邕难掩心中激动之情,连忙看向诗作署名:文抄郎·刘琦!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