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有什么专属不专属的,依法判了便是。”王曙很不以为然。“像这类案子,我做官以来处理过多起,有的是这方面的经验。欧阳啊,你还是算刚刚起步,该做的事情还是不要缩手缩脚的好吧!”

“如果案子由相公直接处理,就是判决斩首,我也没有异议,”欧阳修说,“可要是由我判决,那就得按法规办理,下官的愚见,是他从哪里来,便送他回到哪儿。故大人所言,恕不敢从命。”

王曙:“限你一天时间,给我判了,否则后果自负!”

王曙很是气愤,觉得欧阳修小小年纪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品行有瑕疵的问题了,立刻回去起草奏章,准备提请朝廷将欧阳修就地免职。

末了,又去查阅律文,这一查不要紧,竟发现自己错怪了欧阳修。

他连夜召见欧阳修,问道:“欧阳啊,那个士兵判了罪没有呀?”

听说还没有判决,才松了一口气,把两只手顺势搭在欧阳修肩头,说:“差点误了大事——欧阳老弟啊,幸亏你坚持了你的看法。”

居然对欧阳修这个晚辈称兄道弟起来。

第二天,他命令将这个士兵押送原属部门处理,并公开表彰欧阳修处事有方。

十月末,王曙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使。

即将参政中枢的王曙现在真有点舍不得欧阳修。虽然相互之间接触的时间不足两个月,王曙已深知欧阳修为人刚正坦率,宽厚稳重,而且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可当栋梁之任,颇有意于提携奖掖。

返回汴京前夕,他对欧阳修说:“如今朝廷有了规定,大臣可以推荐人应试馆职,年轻人呵,我回朝以后一定推荐你参加考试。”

如前所述,二十四岁的仁宗赵祯亲政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清除刘太后在世时的权臣势力。

这些权臣们曾经依仗着刘太后的权势,为所欲为,不可一世。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这场政治大清洗中,唯独薛奎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得到了仁宗的重用。

更让人不解的是,仁宗对薛奎的态度似乎格外优待。他不仅经常听取薛奎的意见,还给予他高度的信任和权力。朝野议论纷纷,作出各种猜测,但似乎始终无解。

有人说,薛奎可能与仁宗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者是因为他拥有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使得仁宗对他刮目相看。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仁宗故意为之,想要通过重用薛奎来平衡朝廷中的各方势力。

无论原因如何,薛奎的地位在仁宗亲政后变得越发稳固。

他成为了仁宗身边的重要谋臣,继续深度参与朝政。

薛奎因得喘疾,多次请辞,仁宗下诏免其上朝,只照常处理政务,又数辞,才于十一月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便宜奏事,入朝不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仁宗为何独宠薛奎的疑惑逐渐淡去。但这个谜团却一直萦绕在欧阳修脑海之中。

这年年底,宫廷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仁宗一纸诏书,废掉了郭皇后。

废后之事,随之演变为宰执与台谏两大集团的政治争斗,直至演变为长期困扰北宋一朝的党争。

欧阳修不知不觉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争斗漩涡里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