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去国子监带武器的,到时候国子监的守卫怕是门都不让进。

“公子,小的刚刚提醒过他了,他非不听。”阿九说道。

“要是不带武器,万一公子有危险,小的如何保护公子?”姜瑞说道。

“你放心,我是去国子监,又不出城,这汴京安全的很。”吴兴说道。

“哦,那我把枪送回去。”姜瑞说道。

“你赶紧的,送回去来门口找我。”吴兴说道。

“是!”

姜瑞应了一声,拿着枪走了。

“走吧。”

吴兴带着提着书盒的阿九往外走去。

来到大门外,车夫已经备好马车等着了。

吴兴上了马车等了一会,姜瑞小跑着出来了。

等姜瑞上了马车,马车动了起来,往国子监而去。

……

国子监不仅是大宋最高学府,也是官学管理的最高机构。

也就是说各地的官府开办的县学和州学,都归国子监管辖。

国子监分为东京国子监和西京国子监,一个在洛阳,一个在汴京。

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嗣,和考中举人功名的学子,而且还有年龄规定。

国子监的学生被称之为监生或国子生。

国子监也是有名额规定的,七品官员子嗣要想进入国子监,也是要通过考试的,宋初没有名额限定,后来规定只招收前两百名。

但是大宋官员多是出了名的,唐朝国土面积是大宋的四倍还多,但是宋朝的官员数量却是唐朝的两倍多。

大宋本就优待官员,那点国子监的名额自然是不够用的。

为此官家开放了很多旁听的名额。

所谓的旁听,就是可以去国子监读书,却不算是国子监的监生。

吴兴其实就是旁听生,不然以他的那点墨水,哪里能考的进国子监。

国子监就在城南,不过并不在内城,而是在外城,而且还是距离南城城门不远的地方。

从内城一路过去,来到国子监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时辰后了。

马车在国子监门口停下,吴兴带着姜瑞和阿九下了马车。

只见国子监门口停了许多马车,将国子监门口堵的水泄不通。

这些大多都和吴兴一样,是国子监的旁听生。

那些监生,除了少数一些,大多都是住校的。

吴兴正四处张望,突然听到一声喊声。

“三郎!”

一个小胖子看到吴兴小跑了过来。

“刘四郎!”

吴兴看到来人,笑着打了个招呼。

刘四郎名叫刘青宁,出身兴安伯爵府。

他父亲是嫡长子,因为祖父还在世,尚没有继承爵位。

刘青宁和吴兴是同窗,也是他在国子监的玩伴之一。

“三郎,你这么久没来国子监,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刘青宁看的吴兴有些激动道。

“我年前不是生了一场病么,养好了国子监这边都休沐了。过了年,又去寿州那边看望我二姐姐,耽搁到了现在。”吴兴说道。

“你真生病了?我还以为你是装的呢。过年的时候还想去找你玩,可是我表兄成亲,我跟母亲去了外祖父家。回来去你家找过你几次,都说你不在家。”刘青宁说道。

之前的吴兴不爱读书,能和他玩到一起去的,都是臭味相投的。

他们这些人为了不来国子监,平常可没少装病。

“我也是昨天刚回来,这不就被赶来读书了么。”吴兴说道。

“嘿嘿,你这段时间你在,我可是无聊死了。胡六郎他们知道你回来,肯定乐坏了。走,咱们赶紧进去。”刘青宁笑道。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