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孙子去!
“这样子不行啊,必须解除他们的顾虑”。
回到行署的吴王地,立即叫来辛评,随行的公孙雄,镇守荆南地区(荆州南部,相当于后来湖南)的胥门巢等人。
“必须解除他们的顾虑啊。不然这休养生息太难了。”
辛评道:“除非解除他们兵役一年,同时免除他们明年的赋税。否则还是有顾虑啊。”
“那就解除吧,这边在南方,只要北方不溃败,没道理会打到这里来。”秦国又没有商鞅变法,变成冰冷的战争机器,也没有横空出世的“杀神”白起,水淹焉郢。他有的是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辛评道:“这圣旨好下,就是陛下可不能出尔反尔啊,那时候以后政令再出,就没人相信了”。这就是君无戏言的说法。
随便拿国策开玩笑,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的下场。
“下令吧,还有派出劝课农桑使节到各地劝导百姓精耕细作。否则粮种丢进地里,等于喂鸟了。秋收还是颗粒无收。”
这个时候的主粮食不是后来的水稻。
虽然占城稻已经被他引入到了吴郡,但还没有全国性推广。
相比起占城稻产量高,抗风抗旱。
原来的五谷杂粮,虽然有稻,但由于种植方法不得体。
产量问题很大。稷米,麦米,粟米,菽米,黍米等,其实按照现有方法。
也很难自给自足。
难怪后来魏宣子魏驹的儿子魏文侯魏斯,启用弟弟魏成子,家宰(相当于吴国相国)翟璜,李悝(Kui)变法,核心就是精耕细作,劝课农桑几个字,只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人们吃饱饭,你才能挑选强壮的勇士,参军参战。
经济不强,也没钱打造精良的武器啊。
可以说魏武卒的赫赫威名,就是李悝改革的必然结果。
自然,用对了和孙子齐名的吴起也至关重要。
因为用错人,错失良机的君主也不在少数。
果然,在吴王地亲自承诺,下达后。
荆南各地百姓终于松了口气,放下戒备,开始全心全意照料自己分到的土地。从楚国旧贵族夺取的好地,肥沃地方不少,但更多的还是等待开垦的新荒地。
在免除全部税收和租金的政令下。
老百姓自然要积极对待。
这种机遇,古往今来都不多。
在这个大争之世。吴王地能争取的也就这样一两年。
毕竟有时候,有很多事情,不是他就能决定的。
他是独霸南方,但北方经济发达地区,不鸟他的多了去了。
比如晋国,齐国,还有遥远的秦国。
吴国占据汉中,还在当地屯兵两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