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突至,挥刃狂杀。

突厥抢粮军只余六千疲众,且大都带伤,如何抵敌?只半个时辰过后,河畔累累皆是胡尸,几乎全军覆没,片甲不回。

程务挺与李文暕合兵一处,打扫战场,因得六千匹良马,军械粮草无算。

自此战之后,唐军粮道通行无阻,再无突厥军敢于走近粮车十里之内。

复说裴行俭率领中军,至单于都护府之北,与李思文、周道务大军汇合。

扎营已毕,聚会众将问道:突厥叛军主力何在?

李思文答道:贼军五万,皆都屯驻黑山。闻我大军将至,正欲要退军远遁。

裴行俭点头,赞其探事清楚,于是便在中军大帐置酒,与诸将痛饮。

将至傍晚,裨将来报:已经扎好营帐,战壕亦全部挖好。

裴行俭率众将出帐查看,忽仰面观天,便即脸色更变,急下令道:速速拔营,移到左侧高冈扎寨!

李思文:十万大军刚然安顿,岂可自相扰乱?

裴行俭:休要啰嗦,速速依令而行。若再延挨,三军休矣。

众将虽然糊里糊涂,军令如山,也只得依令移营。大营迁移已毕,正好三更,狂风暴雨突至,原扎营处便成泽国,积水丈余。

直到此时,诸将无不惊叹,皆问元帅:将军怎知会有风雨?

裴行俭答道:为上将者,于万马军中取敌首级,下之下者也。公等若未习天文地理,则自今以后只须按我指挥办事,休问原因。

李思文、周道务闻之,皆都面有愧色。

来日暴雨止歇,晴空万里,裴行俭复命拔营向北,驱军以进。到至黑山,突厥军据险以御,但其后三路唐军皆至,三面围击,突厥便频遭失败,渐渐不支。

裴行俭下令:我军数倍于敌,又粮道畅通无阻,众将士只管尽情厮杀,休虑后计!

三军闻令,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前后数日,杀敌无算。

到第七日午后,突厥军矢尽粮绝,再也支撑不住,遂弃黑山,全面往后溃败。

便在此时,一支唐军自突厥北面出现,为首大将正是世袭卢国公程伯献。

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将牙帐安扎于黑山之北,丝毫未防唐军会在背后出现,于是稍触即败,未及逃走,便被部下杀死,将其首级向程伯献投降。

程伯献率领八万精兵,便如虎入狼群,正遇上自黑山败回突厥兵马,于是挥军再战,又获大胜,并活擒阿史那奉职,然后与裴行俭中军会师。

这一场好战!突厥十余万大军伤损十之八九,阿史那伏念只率不足二万残部,逃往狼山,后同阿史那德温傅会合,方才立住脚跟。

裴行俭整理得胜之军,由此奏凯还师。

永隆二年,裴行俭驻扎代州陉口,派遣间谍展开离间,劝说阿史那伏念,使其与阿史那德温傅互相猜疑。

阿史那伏念忧恐至极,秘密送来降书,许以生擒阿史那德温傅来降,但请裴行俭保守秘密,以免泄漏其谋。

裴行俭从之,因不说与众将,只遣使密封奏表报告朝廷。

数日之后,尘土冲天向南滚来,探马屡报,诸将无不惊恐。

裴行俭道:诸公休要惊慌,此是阿史那伏念押送德温傅来降,并无他事。不过受降如应战,可严阵以待之。

于是命令严加防备,派使前去慰问劳军,果是伏念率众擒送德温傅来降。至此突厥残部全被消灭,漠南之地重复回归平定。

高宗闻报大喜,特派户部尚书崔知悌至河北劳军。

裴行俭由是率军班师,还于长安,向天子献俘,并以曾向阿史那伏念许诺不杀为由,奏请赦免其罪。

侍中裴炎妒忌裴行俭大功,出班奏道:阿史那伏念乃屡叛之人,向与我大唐为敌,不知天恩浩荡。此番反叛,其为祸首,又因被程务挺、张虔勖威逼追赶,更遭碛北回纥逼迫,走投无路方才诈降,并先求特赦,降则非其本意也。

高宗以为有理,遂命将阿史那伏念及阿史那德温傅并皆处死。又谓裴行俭不能明辨是非,反受阿史那伏念所欺,故此平定突厥之功也不予记载,只被封为闻喜县公。

裴行俭踉跄下殿,仰天叹道:晋王浑忌妒王浚平定吴国大功,今人尚谓可耻。今复有奸佞忌功杀降,恐以后再无甘愿归顺之人也!

于是归于府宅,就此杜门谢客,托病不出。

镜头速进,两年之后。

突厥十姓中车薄部落再次叛乱,北边告急。

高宗诏命重复起用裴行俭,任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领兵出征。

但大军未出,裴行俭便于四月二十八日卒于长安延寿里家中,享年六十四岁。

高宗闻言大为悲悼,诏命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献”。又令皇太子挑选六品京官,专门管理裴行俭家事,直到其子孙能够自立方止。

当年十月,裴行俭灵柩送还原籍,葬于闻喜县东良原。

镜头闪回,补叙裴行俭生平轶事。

裴行俭师从于大唐战神苏定方,是为鬼谷门亲传弟子,武略天下无双;兼且擅长草书、隶书,是位书法名家。

唐高宗曾赐裴行俭白绢,命其书写《昭明文选》,爱其用笔法度,赏赐颇为丰厚。

裴行俭不以武功兵法自夸,却常以文笔书法自矜道:若无精笔良墨,褚遂良不曾常写。不择笔墨优劣,而皆能书写机灵敏捷者,惟我与虞世南而已。

因撰写《选谱》、《草字杂体》等书传世,有数万字之巨。

裴行俭不但文武双全,且又自本门师兄李淳风处习学星占天文,更精通阴阳历法。由是每次行军作战,非但提前预知必胜,且都能预知获胜班师之期。

若预料其败,则必力谏天子罢战,或不肯挂帅,使他人先行出兵对垒。

至其晚年在家隐居之时,曾撰写裴氏兵法七篇,就安置军营、阵势摆列、预料胜负、识别人才等项用兵要素,编写出四十六条经验诀窍。

及裴行俭死后,武则天后使其侄武承嗣上门将此书取走,于是裴氏兵法就此失传。

裴行俭虽然官居高位,但待下极为宽厚,雍容待人。

唐高宗曾赏赐给裴行俭骏马以及珍贵马鞍,属下令史私自骑马奔驰,致马失前蹄摔坏马鞍,于是令史惧罪,吓得逃跑。

裴行俭使人寻找令史回来,照旧任职帐下,若无其事,并未追究。

其因通晓阴阳,深解富贵无常之道,于是从不贪财,甚至视如粪土。

唐军平定阿史那都支之后,缴获无数贵重珍宝。各国首领、将士皆请开眼一观,又恐大帅不肯。未料大帅裴行俭一口答应,并乘机设宴,于席间全部拿出,供诸将传看观赏。

传宝军吏因脚步踉跄,将手中所捧直径两尺大玛瑙盘摔碎。小吏惊怕,叩头出血。

裴行俭于座中笑道:公非故意,何惧如此?

根本不看碎盘,亦毫无不舍之色。班师还京之后,高宗叙功,赏赐给裴行俭金银、器皿三千多件。裴行俭全部分送给亲戚朋友及部下,自己一件不留。

裴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郎时,见到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苏味道,当时二人尚且籍籍无名。便谓其二人道:二公后当相次执掌铨衡,仆有后代弱息,愿以为托。

王勮之弟便是王勃,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皆以文章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对四人尤其看重,以为此后必然显达。

裴行俭相过四人,却道: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王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为沈静,应至令长;余者三人能得令终,便是万幸矣。

既而不久,王勃渡海堕水而死;杨炯终于盈川令任上;卢照邻恶疾不愈,赴水而死;骆宾王随徐敬业造反被诛。王勮及苏味道皆掌典选,悉如裴行俭之言。

裴行俭半生作为将帅治戎带兵,帐下所引偏裨诸将及弟子,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皆是当世名将,亦多为鬼谷门传人。

闪回结束,按下裴行俭既死,复说朝中发生之事。

调露元年,朝廷命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安置突厥降户。

此举一则便于唐廷运送军队、给养,镇压温傅、奉职二部反叛,二则加强对突厥降户统治,使之纳税服役,可谓一举两得。

东突厥寇定州之时,刺史霍王李元轨以空城计退敌,州人李嘉运与虏通谋欲为内应,其事便即泄漏。天子闻报,诏命李元轨穷究其党。

李元轨上奏:当时强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攀咬,是驱之使叛也。臣已独杀嘉运,余者皆无所问,请陛下治臣违旨之罪。

高宗览表大喜道:朕亦悔之。向无霍王,失定州矣。

自是朝廷大事,多密敕问之。

当时唐高宗身体每况愈下,便思长生。因皇叔李元轨入朝,二人闲谈,高宗便问:闻说皇叔与道家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之交,此事有诸?

李元轨:确实有之。

唐高宗:我闻有道之士,皆善养生。此刘玄平是何来历,今有多大年纪?

李元轨:刘玄平乃北齐刘珉之子,因高蹈不仕,被隋文帝杨坚封赠为贞范先生。臣委实不知其年岁,但若依其父曾仕北齐而言,刘玄平今当一百二十岁矣。

高宗问:尚能请至长安,使朕聆听其教诲否?

李元轨摇头道:彼人犹如神龙见首而不见尾,忽在淮南,忽现朔北,只在云深之处,实在无处觅其所踪。

高宗叹道:我虽贵为帝王,直无此仙缘!

调露二年二月十八日,高宗偶览道家法藏,读到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事迹,深加嗟讶赞叹,遂亲至玉清观降香礼拜,谥王远知曰升真先生,赠太中大夫。

又亲临嵩山,拜访隐士田游岩之居,更拜谒嵩阳观,及田游岩母庙,命立碑以赞其懿德。次日再访逍遥谷道士潘师正之居,表达对其尊崇之情。

画外音:唐高宗李治所拜此三位先贤,俱都是有道之士,远离红尘,各具仙家之名。王远知乃琅邪人,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得其道法。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曾入陈、隋之宫,讲论道学。唐太宗登极之时欲加其重位高官,王远知固辞不就,终请归山。太宗敕润州府为其修建太受观于茅山,王远知便在此隐居修道,得长寿之法,并度道士二十七人,由此道家茅山宗为之大盛。于贞观九年坐化,终年一百二十六岁。

田游岩乃京兆三原人,本是鬼谷派掌门李靖同乡。永徽中补太学生,学成后却自请罢归,与母妻同入太白山修道,二十余年后入箕山,居许由庙之东,自号“许由东邻”。高宗频诏,田游岩不出,于是便亲至嵩山,拜游岩为崇文馆学士。后在田游岩宅居之侧营建奉天宫,高宗特令免毁其居,并亲题额曰:“隐士田游岩宅”,悬于门榜。

复说潘师正,隋大业中被王远知度为道士,尽得其道门隐诀道术。居嵩山逍遥谷二十余年,食松叶饮山泉,清净寡欲。调露二年,高宗访其居,诏于其所居处建造崇唐观,又于岭上为之另造精思观。及营造奉天宫时,又特令面向逍遥谷开一门,号为“游仙门”;北面亦开一门,号称“寻真门”,皆为潘师正立名。潘师正于永淳元年卒,终年九十八岁。高宗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赐谥曰体玄先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