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日子过的倒是很轻松,看看书,算算题,逛逛古玩街,乐在其中。

“江南!”这天又在图书馆偶遇夏林希也撇了一眼他的书:“代数拓扑?这是什么书啊!数学书嘛?”

“数学书,拓扑学,是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江南解释道。

“额,可以了!”夏林希赶忙笑道:“我也就能听懂到这。我还以为我是数学小能手呢,结果能学明白偏微分方程就不错了。”

江南也笑了,数学是等级分明的学科,普通数学到微积分就算是有难度了,可是那还只是基础。差不多到拉普拉斯变换,偏微分方程等等这就是到了第一梯队的天花板了。

在往要触摸到严肃数学的层次,拓扑学,博弈论,群论,代数几何,希尔比特空间等等,在这个范畴内,大概到四色定理这个层次如果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恭喜你可以称之为数学家了。

在往就是人类思维的极限了,比较著名的费马大定理,黎曼猜想,霍奇猜想,多维拓扑,非有理模式常数,p=np等理论。

林兆生研究的就是p=np,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他,还证明了这个观点,绝对是天才数学家的层次。

江南早就进入了严肃数学的领域,有一个数学家的老师,的确让他少走很多弯路。

江南的奇门遁甲虽然不能直接算题,但可以提供灵感和方向的预测。以他的数学基础是可以学的更好的。

所以他也一直在研究的就是数学界号称三大难题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数论嘛?”夏林希好奇的问道:“哥猜啊!你也在研究这个!”

“你也知道哥猜?”江南诧异道。

“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嘛,而且门槛还不高,我也研究过!”夏林希这倒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学数学的谁还没研究过哥猜啊,不过也只是看看而已。

哥德巴赫1742年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的个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的个数之和”记作“a b”。

这就是著名的“1 1”问题。

在前世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 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被称为“陈氏定理”

不过最后的1 1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却犹如天堑,这也是“强”哥德巴赫猜想,或者叫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江南当然也做不到,他瞄的是“弱”哥德巴赫猜想,算是哥猜的一个分支和变种。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被表示成三个奇质数的和。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

辈子也有数学家顺利的证明了这个观点,江南虽然不知道是怎么证明的,但他的确是可以完成了,江南这些年的研究也已经有了一些方向。

夏林希在图书馆也有了个伴,一直到中午吃饭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