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孺子可教,赵祯很是满意,而听多了臣子进谏的他也意识到赵曦想说的,应该和变法有关!他也想知道赵曦对变法的看法,便让赵曦继续说下去:

赵曦接着道:

“此二心人皆有之,爹爹也不例外,但和常人不同,爹爹身为一国之君,爹爹有进取之心,则国家该有进取之心,爹爹有守成之心,国家就该有守成之心,但如今,我大宋却是进守不得···”

赵祯听了脸色沉重,一言不发。

“···这几年,对内实施了新政,国内守成之人却高喊祖宗之法不可变,使新政持续不到四年;对外,西夏自立,辽国施压,使国家难以安定!内忧外患,长期以往,大宋危矣!”

(历史上庆历新政是三年左右,但是因为这个时空宋仁宗有了儿子,变法更有底气,所以加上一年。为什么说有儿子更有底气呢?因为自古变法的人就没几个好下场的,要是没有儿子接班,后续的政策可能会倒行逆施,史书上的评价也会往差了写!)

赵祯听到这,直接了当地问:

“三哥儿是想变法吗?”

赵曦答道:

“是的,爹爹!唯变法可救大宋!且时不我待了!”

赵祯听了,叹了口气,他也知道需要变法,可是变法哪有这么容易,自己之前也是这般想的,可是太过急切,没有准备妥当,然后就失败了,而且庆历年间的新政失败之后,迫于压力,自己贬斥了一些官员,使得现在朝廷上谈起变法是噤若寒蝉!如今变法比以往更加艰难!轻易提它不得!

但儿子这么有想法和雄心,赵祯不好直接否定他,赵曦跟赵祯谈话是“以史为引”,赵祯也跟着这般:

“大汉初立,以秦法套周法,邦国郡县并存,汉家法令并未独尊,汉高祖一代之力,去异姓诸国,文景二帝,加强军力,全力削藩,得此三代之功,武帝方能行推恩令,令大汉唯一人之令!四代之功,方有此成,可知变法之难,不可急切!”

赵祯不愧是组织过一次变法的人,知道变法之难,非一朝一夕可成,也知道变法要想成功,必须要皇帝手中的权利足够大,皇帝坐得安稳才可以!

若是一般人听到赵祯这番言语,说不得便被说动了,但赵曦知道,宋朝的顽疾是越拖越重,拖到后面,王安石的变法也失败了,实在是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多,动它不得了。

赵曦回道:

“今时不同往日,汉时变法削的是藩!我朝变法削的是士大夫!自汉高祖言‘贤士大夫共定天下’,士大夫便一日好过一日,我朝太宗陛下亦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损皇权而肥士大夫之法快速安定人心,然而士大夫日益增多,皇帝却唯一人尔,因此变法只会日益艰难,实在拖它不得!”

赵祯听了,只是呆住,此事他又何尝不知,新政的失败他早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有权势的大多反对,少数是两不相帮,自己这个皇帝和‘新臣’们组织的变法,步步维艰,到后来,赵祯感觉到局势不可控制,才匆匆结束了变法,不然突然自己崩逝,或者儿子早夭都是有可能的!

赵祯不想承认自己是怕了,尤其是在儿子面前,他原本以为赵曦还小,不懂这个原因,才以文景二帝为例,告诉他要先稳定发展,想着等以后赵曦长大,接触到政务的时候,能够理解他的做法!

不想赵曦却是一语道破:变法就是招呼士大夫的!越拖变法越难,越拖皇帝越难做!

赵祯看着眼前言之凿凿的赵曦,脑子里闪过了一个画面:那是在新政失败之后,表面他醉酒纵色,但独自一人的时候,他除了痛骂守旧势力,就是祈祷有一天赵宋天子能变法成功,是不是自己没关系!

想到这里,赵祯想到:或许三哥儿会有什么办法能变法成功?可是一个九岁孩童再聪慧,没有经历过磨炼,想法多半是想当然尔,没有用的···

赵祯思绪万千,最后也许是赵曦今日的表现过于优异,也许是想抓住‘救命稻草’,赵祯还是鬼使神差地问出了那句话:

“三哥儿想如何变法?”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