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铄怔在原地。

刘诞已经让刘义隆放松警惕,在刘铄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

如今,他还需等刘宏回建康,再和刘宏说道一番,但刘宏一时半刻到不了建康,他便只能先着手准备著书,表明自己无心夺嫡的立场。

刘诞著书,是打着编写农学著作的名头,所以刘诞最先召集的人手,便是农业有关的技术官员,一共召集了四十多人。

召集了人手,刘诞早上去尚书房处理公事,下午便挑选几个官员,便装去深入民间调查。

……

建康城外,田间小路。

刘诞和徐之瑶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几个官员和随从。

刘诞和徐之瑶走着,说道:“夫人,你是氏族千金,不必和我一道经受风吹日晒。”

徐之瑶深吸一口新鲜空气,笑道:“殿下贵为随王,又兼着朝廷高官,殿下既不畏风吹日晒,我岂有不来之理。”

刘诞打趣道:“你要是晒黑了,就不漂亮了。”

徐之瑶道:“这冬日的阳光并不毒辣,晒起来只会通身温暖,并不会黑。”

说罢,挽住刘诞的胳膊,低声道:“这样和殿下轻松惬意的时日,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

刘诞闻言不由看了一眼徐之瑶,心想:“她只是一个小姑娘,却要和我一同承受残酷的权利之路。”

想到这儿,刘诞忍不住摸了摸徐之瑶的头,道:“会有的,只要你喜欢,我便带你来。”

徐之瑶重重点头。

两人说着话,已到田间。

田地里,几位农夫正在耕地。

农夫们看到刘诞一行人,都注目而望。

刘诞迎了上去,问其中一个年长的农夫道:“老人家,你们今年收成如何?”

老农夫叹了口气,只是摇头。

徐之瑶好奇,问刘诞道:“殿下,他的意思是不好吗?可今年并无天灾。”

刘诞道:“他可能是别的意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徐之瑶虽然品性纯良,但毕竟是世家千金,年龄又小,因此对百姓的苦难没有深刻的认识,听了刘诞的话,想起朝廷为了北伐横征暴敛,这才恍然间明白了些,说道:“殿下身居高位,却能体恤百姓。”

后面的紧跟的官员刚好听到刘诞的诗,趁机拍马屁道:“殿下此诗,当真好极,以一粒粟为化为万颗子,巧妙形象,第三句推而广之,写四海之内,真是妙极。”

刘诞不想理会这样的马屁,只是回之一笑,道:“过誉了。”

说完,不待这人说话,又问那老农道:“请问老人家如何称呼?”

老农瞅了一眼刘诞,见刘诞衣着华贵,问道:“你又是何人?”

刘诞还未回答,他身后官员便呵斥道:“大胆,随王殿下问你话,岂能容你反问?”

这老农毕竟是建康城外的人,对朝廷之事听说过一些,听到是随王殿下,连忙道:“随王殿下?是当今皇上第六子,随王?”

刘诞身后官员道:“难道还有别的人敢称随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