拢了这些农人,咱们过江之后,就能铺开场面。

再建一个金家寨,或是金家城,靠你我是不成的。

有人斯有财!”

给了瞎琢磨的金六郎一个大白眼,斥责着说出了后续的计划。

杨博也想了独自成王的步骤。

前期相当霸气,后期相当惨烈。

弄死赵苟爷,笼络岳少保,人不用拢太多。

一个岳少保,有个十几年,就能打下半壁江山。

稍微再弄几个差不多的,一路打到俄罗斯,基本问题不大。

自己费劲巴力的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为保社稷,要杀功臣、杀儿孙。

然后儿子杀老子,孙子杀儿子。

整个家族的延续,充满了父子相残、夫妻相杀。

说不得半途还有人来串种儿。

最终,两三百年,让人再杀个遍。

这哪是人间帝王事,活脱脱人间惨剧的开端。

摇摇头甩掉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想做人间帝王,先有非人的思想,这事儿杨博做不来。

“小夫子的谋划高明。”

听到再建金家寨、金家城的话,在座的几个一扫脸上的倦意,这个可以有。

“高明不高明的,最起码要活着度过淮水。

船上一粒粮食也不能有!

六郎,明白我的意思吗?

让寨子里的人,笼络好后加入进来的流民。

保证每十户里面,有我们的一个青壮。”

远游这样的集体活动,只要几个人里面有一个是跟助教一体同心的。

队伍就很好带,稍微负点责任,就是一场标杆式的远游。

给金家人画了一个大饼,杨博也给了他们组织规则。

只要能按照自己的规划来执行。

南渡之路,不是很艰难的。

“小夫子,咱们分派人手的时候。

是不是按照农户、百工之类的分好?”

听着金六郎发散的想法,杨博杨助教点了点头。

这个结果不就很好吗?

已经学会举一反三了。

“嗯!

六郎的想法很不错。

这两天还是要分好了物资。

拣选出精壮的人手。

咱们的人这两天也要一日三餐、顿顿饱食,先养足了精神。

以后,就不能顿顿管饱了。

再过几天,只有甲士可以顿顿饱餐。”

与金六郎说的差不多,人分百工,总不能一碗水端平的。

虽说执行起来不会太容易,但杨博还是下了节粮的命令。

这个说法让金六郎眉头一挑。

“小夫子,粮食要收缴上来?”

杨博默默点了下头,从饥民手里夺粮,这是维持队伍的必要手段。

具体怎么执行,无非强抢与说服两种。

说服不了,就要强抢,这个没什么可解释的。

粮食是维持队伍的唯一纽带,威权不可旁落。

这个就跟学校发毕业证一样。

谁都能发毕业证,还上个屁的学?

只是现在粮食确实太多了。

多到成为所有人南渡的负担。

吃上几天,减轻一下负重之后。

粮食必须要管起来。

不然队伍走不几天,也就散了。

几万军民散在淮水北岸,还不如乖乖呆在东京汴梁呢。

“小夫子,粮食是命根子啊……”

爹爹金六郎的问题,让小夫子沉默相对。

作为寨主的金三娘,不想看到小夫子为难,也就开了口。

“不收不成!

哪怕杀掉一些人,粮食也必须掌握在金家寨的手里。

还不成,就多杀一些!”

不等金六郎瞪眼开口,杨博就开了口。

就是因为粮食是所有人的命根子,才必须收缴上来。

看着有些懵懂的金三娘。

再扫了一眼金六郎,杨博这边又加了筹码。

“三娘,小夫子的话是老成的。

粮食不收上来,南渡就走不下去。

小夫子放心,明后天粮食就能管起来,六郎跟金二擅长这个。”

说了女儿一句,金六郎的话里也带上了杀气。

不管是为了活下去,还是为了将来的金家城,粮食必须要管起来。

这几年,金六郎跟金二做惯了这个。

于杨博来说有些为难的事儿,对父子而言就是手到擒来。

“粮食太多,这几天还是以饱食为主。

趁机也好拣选一下合用的人手。

让聚来的农人看一下,哪些粮食还能种下。

要适合两淮的水土。

这些种粮,要上车保管。

再问一下,哪些地方现在还能种粮?”

谋划说了个差不多,杨夫子也就不说话了。

南渡的终点在哪,杨博也不清楚。

到了地方能直接种下一季的粮食,当然是最好的终点。

这只是个想法,真正的好地方,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见杨夫子不再开口,金六郎对关三郎摆了下手。

一会儿的功夫,几个铁锅就放在了篝火周围。

小小一个金家寨吃饭也是有等阶的。

最好的是杨博面前的黄米饭。

应该是粟糜两种黄米混合做的,也就是小米跟大黄米一锅,入口软糯。

第二等就是金家父女的纯小米干饭。

第三等是关三郎的杂粮干饭。

最次的就是摆在女书史面前的杂粮稠粥。

金二跟关三郎都是纯纯的干饭人,一人一锅。

这俩吃饭跟喂猪差不多,‘咵咵’的带着音效。

一会儿的功夫,就造完了一锅饭。

这个时候,杨夫子端着碗,刚刚品出了黄米饭的味道。

略微有些发涩,应该是大黄米放多了。

瞧着俩干饭人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

杨夫子将女书史面前的一锅杂粮稀饭推给了二人。

将自己的饭碗递给女书史。

杨博好奇的看着两个干饭人。

一锅干饭,至少得三五斤的重量。

这么能吃的,杨博之前还真没见过。

见小夫子要看哥哥们吃饭。

金三娘很自然的起身督促。

俩干饭人又分食了女书史的稠稀饭。

杨博有点服气了。

连稀带干至少五六斤下肚,也没见两人有吃撑的样子。

“六郎,这几天就不要弄稀饭了,全做干饭。

让下面的人吃饱吃足,粮食太多了。

等遇上京东、淮泗的灾民,恐怕都要喝稀粥了。

这几天打个底儿,以后咱们的力气也大一些。”

拢了拢不多的史料,杨博认为,越走队伍的规模会越大。

粮食始终都会是个问题,不管是多还是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