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名校,那是光耀门楣的大事。
结果却和没考大学的张家二娃一样,选择去当兵?
村里人会怎么看他,又怎么看他家呢。
不过事已至此,陈铭也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了。
拖着行李箱从村口回家,箱轮在水泥路面发出哒哒哒的声响。
两侧田野映照一蒙夕照的金辉,如今作物已经不再是水稻的天下。
甘蔗、芋头、莲藕……可谓是多元化种植。
陈铭走在路欣赏着农村的变化,迎面碰到不少村里人。
他们看到陈铭回来,都先是一愣,然后热情打招呼。
“小铭,回来啦!”
“诶,叔、婶婶。”
“对,回了,吃饭没?”
“还在做呢……”
陈铭进了村之后,家家户户都出来招呼一声,他也一一回应。
村里下啥的经常走动,关系倍好。
这家多做了点菜,会送到对门家吃;逢年过节的,互相送礼加深邻里感情。
但凡有什么困难,那也会多帮衬帮衬。
见到一身笔挺的陈铭拖着行李箱回来,一个婶子拉着还在念初中的女儿,念念叨叨。
“看看,这是你铭哥哥,现在在大城市里班!”
“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旁边的财叔也在给儿子嘀咕。
“你铭哥那大皮箱,准是城里的好东西,真孝顺啊。”
他一路回家,半个村的娃都受到了教育。
那架势,跟明星的待遇也差不了多少。
用不了一天,全村差不多都知道他回来了。
这可不是夸张。
陈铭在村里可太出名了。
他所在的陈家,是榕水村的一个大宗族,从太爷爷辈到曾孙子辈,足足有百号人。
这些人有的远迁,有的搬进了城里,那份亲情纽带还在。
更多的则是在榕水村打屋落户,这也造就了现在村里的热闹景象。
所以在村里,基本都是沾亲带故的。
当年陈铭高考发挥稳定,考复旦。
家里为他举办升学宴,可是邀请全村人过来吃席,好是风光了一把。
毕竟像这种小地方,教育条件差就算了,普遍学习风气还不好。
大部分年轻人初中读完就辍学了,也不能全怪他们,大环境是这样。
以至于少数考县城高中的都寥寥无几。
能够坚持到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至于考名校,高考成绩名列县里前茅的,这些年来,榕水村就他一个独苗苗。
因此,陈铭这个名字,在村里人教育孩子的学习的时候,都是拿来跟凿壁偷光并列用的。
而在工作领域,陈铭毕业后进入企鹅大厂,也算是村里年轻人当中的标杆。
成绩优异,高材生,都市精英,靠学习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经过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俨然成为一代传说。
村里的其他年轻人,要么跟着父辈种地养殖,要么跑出去打工拧螺丝。
下厨房洗菜学徒、做美容美发或者进工地搬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