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研讨会,有谢缙、原作者古骅、编剧阿诚等一干主创,也来了很多导演和作家,此外还邀请了北平的一些重要领导和影坛大人物。吴天鸣来不了,因此刘冰和老郑就代替他一起出席。
田状状也来了,在他去威尼斯之前,王展非要拉他来旁听。
话匣子是从古骅的原著小说创作为起点打开的。古骅谈了许久,又提及因自己的小说结构怪异,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改编,对帮不上谢缙什么忙感到抱歉。这时,王展听得其实有点犯困了。谁知接过话茬的阿诚,谈着谈着,居然扯出了一番令人他喷饭的言论:
“我觉得电影和小说的改编关系就是‘神似’…忠于原著就是基本精神掌握后,由导演发挥……但一些文学形象是不能具体成为荧幕形象的,比如阿Q、贾宝玉、林黛玉是不能演的。”
他此言一出,内地所有电影人都面露古怪之色。前面没毛病,后面就不敢苟同了。
王展心想:华国电视总台特么都筹备了五六年的《红楼梦》连续剧了,演员去年春夏就开始培训了,你等着87年播放时被打脸吧。
阿诚还在继续:“虽然戏曲也有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的戏目,但戏曲有种巧妙的办法解决,那就是脸谱化。但影视不能脸谱化,它太具体了。所以小说改编影视往往吃力不讨好,还不如直接原创影视剧本和人物。”
王展看了眼谢缙,感觉老爷子的膝盖被中了一箭:谢缙的《赤壁之战》可才搁浅呢,你这是扎他心不说,还在伤口上撒盐么?
阿诚那完全是外行人的言论,听得让来自M国的华人发行商直摇头。
谢缙自然是不同意阿诚的看法的,但他涵养太好,没说什么。
王展忍不住开腔了:“你若以早期电影的话剧化表演来衡量,那就有点根本不上时代了。电影发展至今,角色塑造及表演方式已经和舞台上的非常不同了,现在的时代,对银幕表演的审美要求已经变了,上好的演技,痕迹感趋近于无,在电影所塑造的情景氛围中,企图让观众产生角色比真实更真实的错觉。”
“可是我去电影院看电影……”阿诚要反驳。
谢缙打断他的发言:“国内大部分的编剧和演员,在角色塑造上的确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这些电影总是让人感觉像话剧,充满了咏叹和抑扬顿挫的台词,但海外,电影表演技术和编剧技术的进步,已经更加追求真实、收敛且细腻的表达了。”
终究还是落后,导致此时的观众,对电影在深度上的表达没什么自信,认为复杂丰满且具有经典性的角色,电影是拍不出来的。这是多么可悲。
王展也补充:“次一等的文学作品的确给改编带来更大空间。而好小说,电影的确很难表达,但注意,这只是增加了电影的创作难度,如果我们这些电影人能力更强,我们的导演更强,我们的编剧更强,我们的演员更强,我们也是能做到把好作品呈现在银幕上的。没有改编不了的好小说,只有能力还不够的电影人!”
王展的话,引来了整个会场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自豪,每个人都明知有不足,但并不认为这些会是困难,仿佛每个人都认定,他们是有能力和成长空间的,能让这些刻板印象消失。
“说得好,《芙蓉镇》就会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谢缙大笑。
阿诚定定地看着,他突然意识到,他可能小瞧了这些人……
谢缙又与众人谈论起了《芙蓉镇》的改编时的重点,谈了很多很多。
“这部电影,我的目标是起码要有两亿人次的观众。”
“的确,这部电影的内容受众是知识分子一类,受众有所局限,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我们电影人做的事就是要在原作基础上注入新的东西,能轻易引起大众共鸣的东西,这是我作为导演必须具备的手段,让叫好的作品同时叫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