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始终找不到头绪,陈胜索性放弃了猜测。

季布说的对,没有确凿的证据,还是不要瞎怀疑。

季布一诺千金,准时回归义军,打消了义军许多官员和将领对他的怀疑,也让他迅速融入了这个团队。

随着大雪的降临,寒冬到来。

这个时代的冬季,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大家除了在家啃腌咸菜之外甚至吃不到什么像样的蔬菜。

娱乐活动更是乏善可陈,有老婆的还可以尝试造人,没老婆的光棍汉只能看着大雪发呆。

这个冬天也确实没什么大事。

现代化装备的德军都做不到在大雪飘飞的隆冬季节打胜仗,靠着两条腿走路的秦军自然也做不到。

函谷关外无战事。

然而关东的各家势力却不敢怠慢。

谁在这个冬天懈怠,春天到来时死的会很抽象。

就在各大势力整军备战时,义军也没闲着。

陈胜严格按照选人标准,选拔了差不多七万大军。

三个郡的收入供养十万大军稍微有些紧张,五万又太过宽松,七万是精确计算过的折中数字。

比起其他势力动不动就用一两个郡硬起十万大军的操作,陈胜的统治算是相当温和。

相比于其他人可持续性的涸泽而渔,陈胜考虑了长远发展。

在他看来,古代战争的偶然性很大。

这个时代的军队组织能力十分感人,超过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结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十万人能打赢的仗,训练有素的七万人也可以做到。

没必要非得养那么多硬拉来的军队。

精兵强将才是他的建军思想。

这支军队的统帅自然是陈胜本人,副统帅是涂山瑶和吴广。

虽然涂山瑶也没什么实战经验,但她的理论知识丰富,赵括在她面前都得甘拜下风,值得培养。

吴广在军队中声望出众,是公认的军队系统二号人物,担任副统帅自然也是合情合理。

陈胜没有采用这个时代通常的军制,而是将七万人分为两个军,每个军由3个师组成。

每个师的人数在一万一到一万三之间。

军的指挥官为都统,师的指挥官是都尉,团级指挥官是校尉,再往下就是尉官了。

军衔制度参照现代军队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将军级以下是校官、尉官和士官、士兵。

士兵也可以做基层军官,但想要担任校官以的军管必须进入军校学习。

(军校:别催,在建了在建了!)

季布、周平等人分别担任各师的都尉,军衔都是准将。

涂山瑶和吴广分别担任军都统和全军副统帅,军衔是少将。

起步军衔定这么低,按照陈胜的说法,这是要给大家充分的升空间。

对此,涂山瑶不以为然。

说白了就是想省点薪水呗,真是铁公鸡。

义军依托琅琊三郡,伙食保障良好,即便是冬天也没有耽误训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