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第三日早朝。

一骑锦衣卫快马加鞭赶往宣政殿。

“捷报捷报!”

“八百里加急!”

“大同府大捷!大同府大捷!”

“陛下,杨一清于大同府外抗敌二十万,大获全胜,鞑靼军部高层全数歼灭!”

“缴获战马八万匹,军缁六千吨!”

轰!

正在宣政殿内议事的群臣哗然。

无比激动!

杨一清果真守住了大同。

竟连朱厚熜授意兵部尚书刘大夏紧急调往大同的三支援军都未用到。

就全歼了敌军二十万人马。

朱厚熜心里狂喜,脸压抑着激动,“捷报何在?快呈来给朕看看!”

百官伸长了脖子,激动的看着风尘仆仆的大同锦衣卫将士,将捷报递与黄龙山。

朱厚熜缓缓打开。

洋洋数百字,大致讲述了此次大同保卫战的前后。

看完奏疏,朱厚熜终于露出一丝喜色。

“一清,真乃朕之肱骨!”

“龙山,给诸公念念!朕要你们都知道这场战役的艰辛!念!”

黄锦接过奏疏,开始在朝堂之大声将其中的曲折转圜、牺牲和所得悉数念出。

满朝文武听闻,皆喜极而泣。

群情激奋,纷纷掩面而泣。

颇有大仇得报的快感。

新皇登基,此一役,无异于锦添花。

陛下这才登基两月有余,便接连获得各种大事的改变。

所有人都知道,在这样的战事之中,出其不意的派出铁胆神侯这只奇兵,是多么的神奇。

用兵奇诡,都不能描述出陛下的通天将才。

朱厚熜看着满朝文武,说道:“杨一清以五万人马决胜鞑靼二十万敌军,果真没有辜负朕的期许!传旨,册封杨一清为兵部侍郎,赏黄金千两!”

哗!

满朝文武激动。

总兵只是四品官员,而兵部侍郎,已是二品大员。

杨一清,这一跃便足足升了两级。

朱厚熜缓缓站起,大手一挥。

道:“户部,朕命你即刻拨银一百五十万两,运往大同,及发军饷!”

“兵部,立即调九边重兵,由大同一路长驱入草原一千里,共推前线,给朕将这国境线,给朕守住了!”

此一役,全歼鞑靼二十万人马,可谓大获全胜。

鞑靼属于草原部落,人口仅仅只有两百万,但人人皆兵。

除了老弱妇孺,战力仍可达六十万之巨。

二十万兵力对于鞑靼来说,已是能够调动游走的战力之巨。

这一役,鞑靼可谓元气大伤。

所谓趁胜追击,趁热就要打铁。

将国境线往北推进一千里之遥,可将北疆大片广袤草原囊括进版图。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