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清倌一案中的博弈
高拱闻声并未发表任何意见,反而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进入都督府,高拱接连“审问”几个领头哗变的百户,他们所言与徐邦宁所言别无二致,高拱找不到什么破绽自也没了继续审下去的兴致。
不多时,王少聪也来了。
一番寒暄后,高拱这才慢慢道出今日前去巡视振武营的目的。
“东南抗倭虽日渐平缓,但倭寇一日不根除,东南各省就难以太平,中军乃东南抗倭之唯一后备军,军中任何事都将上升到抗倭的高度,陛下听闻振武营哗变,圣心不悦,几次想要传旨,但却都被徐阁老给挡了下来。”
“徐阁老是何用意,国公与世子可要多加思忖才是。”
“然陛下此次派下官南巡,也给下官莫大的压力,振武营能否继续延续军制,还看国公如何处置。”
“一旦国公处置不当,只怕陛下断然不会允准此等营兵继续存留,到时候废了振武营的军制,想必国公脸上也是不好看的。”
振武营虽属中军,然则南京内外大小诸事,王少聪都由参与的资格,所以高拱特地将王少聪唤来后这才娓娓道来。
但关于中军之事,王少聪向来只有听说的份儿,几时见过他敢插手?
故此即便高拱特地将他叫来,此刻也只是闷不做声,只眼观鼻,鼻观心。
然而徐鹏举闻言却也只是点头,并未出言。
高拱见状,脸色微微不喜。
“陛下还说,最近几年,中军之中出现了有不少江湖人士,江湖人士就该在江湖上兴风作浪,不必弄到军营之中坏了军中风气。”
高拱的声音略显低沉,说完还故意看了看徐鹏举和徐邦宁,像是在暗示些什么。
“这”
徐鹏举闻声一怔,不知该如何作答。
这些年从卫所军户之中提拔上来的军士越来越少,卫所建制也越来越不成规矩,导致很多军户宁愿当逃兵也不愿继续充当军户。
而中军规模却又要一只保持,没有下层军户提拔上来,上哪去找新兵入伍?
当然只有暗中招募江湖人士。
这件事徐鹏举已经做了很多年,他一直以为滴水不漏,可没想到嘉靖却老早就知道了,只是一层开口罢了。
对此,徐邦宁可没半点记忆。
因为在之前的徐邦宁的记忆里基本上就没有关于这一块的,好像关于中军的任何事,之前的徐邦宁都不在乎。
然而现在的徐邦宁却要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一时间也是眉头紧皱。
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微妙关系,自古以来便有,而且经久不息,像极了媳妇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关系,千百年来无人可以彻底解决。
当年华山派被血洗一事便是最近的铁证。
江湖势力固然重要,可是在偌大的朝廷机器面前,仍旧不值一提。
只是江湖势力介入庙堂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前朝不少高官都与江湖势力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所以江湖势力原本与庙堂之间的微妙关系,只怕不被彻底点破,那就完全可以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