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美不是东西,可现在的首领是宋,他是个大度而又有远见卓识的首领。黎慕军相信,凭他个人和宋的友情,能请动他。如果前嫌弃消,彼此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于国于民于己于湖北,都是件大好事。和宋这样的明白、正派的人会谈,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黎慕军指出:翊武、宋这两个年轻人不图金钱和享受,不图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这说明这两个年轻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能够担负起和袁世凯相争的大旗。可是,黎元洪还是继续拒绝和任何人谈判,也没有公开摊牌的勇气。他害怕袁世凯,也记恨党人,尽管他也清楚这里的利害得失。但他还是不敢主动采取任何方法去改变如今的局面。黎元洪只会一招,以不变应万变。黎元洪的懦弱和阴柔的性格又一次体现出来,怎么劝说也没用,黎慕军这下才真正失望了。
黎慕军认为,在国内已经实际上出现了三个中心的今天,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新军是华南,中南除广东等多数地区的代表,这个地区,既不像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方保守势力那么和旧社会联系太紧也不像孙所代表的南方沿海地带的新兴力量那么激进。黎元洪稳中向前的做法,不失为当前可取的一种国策。但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一还是要有实力。黎元洪的自我大裁军,看上去是没有野心和怜惜民众所为,其实是自毁长城,这第一步就错了。
没有实力,就没有发言权,这里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第二,黎元洪在对革命党人和同盟会的做法上,也因为骨子里害怕他们,把他们看成是叛逆者,和他们从盟友逐步演变为仇人。这里有陈其美、胡汉民、居正、田桐等人党同伐异的因素所致,也有黎元洪习惯于旧社会的保守的一面。但是,最不可取的是他为了和同盟会分庭抗礼而渐渐向袁世凯靠拢的做法,那将是整个湖北的终结。
第三,黎元洪违背了张之洞对他的嘱咐,把个人的位置看得太高,其实,黎元洪始终缺乏独当一面的雄才大略,他应当考虑放权,让权给孙武、吴兆麟、兰天蔚甚至于章太炎、谭人风等思想先进的人。黎元洪选择的前清官吏樊增祥和刘心源,本来就十分消极,无所作为。应该让比较温和又积极肯干事的革命党人来分挑湖北担子,真正地还政于民。这样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拥护,使湖北迅速强大起来。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
这些才是黎慕军回来的主要原因,他是在逃避。他开始和黎元洪有了分歧。而且,他也无法忍受天天目睹黎元洪一步步向袁世凯接近,这是最不可取的一条路,那简直就是自杀。黎慕军这次在武汉谈得最投机的还是武。湖北最大两个会社,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此时开始逐步又重新明争暗斗起来。不过,此时的武,已经选择了从商,赚钱是最重要的,他要黎慕军把船队搞好、搞大。所以,黎慕军选择了归队,回到船队,回到湘西北。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