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火炮和隧发火铳的关键部位在山上生产,其它的铳管,刺刀,工兵铲,工兵锹,头盔,铠甲都在山下的铁厂生产。

其实铁厂不应该叫铁厂,应该像后世的那些军工单位一样,叫什么宜宾军工厂之类的,王斌思考了觉得还是算了,叫什么无所谓,关键要造出东西,叫什么以后再说吧。

铁厂的原料车间,在铁厂最后面的靠山处,山上山下已经修了专门的大道来运输矿石,铁厂后大门也是戒备森严,来往车辆不但需要登记检查,而且还要核查是否为固定人员,一旦有误,都是先行抓捕,后期核实,因此,闲杂人等混进来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洗煤和炼焦车间都在原料车间旁边,也是就近取材,缩短运输距离,

厂区的工人都是头戴圆盔,面部戴着口罩,尤其是炼铁炉旁和炒铁炉旁的工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身体包裹严实,观察铁水熔化,查看铁水颜色,实在是再危险不过。

王斌走进炼铁车间,一股炙人的热浪迎面扑来,车间的工匠,学徒们个个脸面通红,汗流浃背。

即便是王斌这样的经年习武之人,只是带了一会,也是感觉酷热难当,更不用说其中工作的这些工匠学徒了!

通红的铁水流进一个个模具里,形成一个个铁铸的手榴弹外壳。弹壳会被送往组装车间,进行组装火药和引信,然后封存。

手榴弹的形状和后世的德意志24手榴弹非常相似,也叫“马铃薯捣碎器”。所不同的是木柄为实心,没有拉火管装置,也没有雷酸汞引爆。

引信被装在弹体前部,按照燃烧时间56秒设置了长度。引信的慢速燃药经过改造,显然要快了一些。

这也是戴梓从“戴氏火炮”的开花弹炮弹设想,而推出的小型弹体。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调整了慢速燃药的速度,使弹体爆炸的时间定在56秒,以便士兵甩出手榴弹后,不会被对方再有时间扔回来。

24手榴弹的设计非常合理,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基本上都可以达到60米左右。

中国军队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开始大量使用仿制的24手榴弹作为制式武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三千万枚手榴弹国军二千二百多万枚,这些手榴弹基本上都是24的改进型,大约40万左右日军士兵伤亡在手榴弹上,这基本占了侵华日军伤亡的接近三分之一。

在这个时代,这手榴弹现在就是王斌的一大杀手锏,将来就指望着这些火器可以一鸣惊人了。

一走进成品检验车间的屋内,王斌就被眼前一溜溜崭新的火炮吸引住了。

一门门锃亮的火炮在阳光照耀下发出渗人的光芒,太阳斜射进来,王斌一时间有些刺眼,他不由得用手遮住了阳光。

面前有六种两百多门崭新的火炮,尺寸不一,造型各异,煞是渗人。2尺长,36斤重的虎蹲炮两种百斤左右的中小型弗朗机炮两种发射实弹的将军炮,“戴氏火炮”则是排在最后。

戴梓已经编出了炮兵操作手册,现在第一批的炮手们以后就可以按照手册进行练习了。

新的双轮单轨炮车,轻便快捷,野战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王斌弯腰仔细一看,炮车竟然是用螺旋铁柄来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虽然有些粗糙,但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炮架了。

王斌站起身,试着拉了拉一辆“大将军炮”的炮车,竟然给拉动了几分。王斌估计火炮,炮车在一起,也就是千斤开外,要是马匹拉的话,应该是更为轻松。

大将军炮最重,连跑车炮架超过1200斤,其余的火炮均在1000斤以内,虎蹲炮因为体积质量小,并没有炮架和炮车。

鉴于大将军炮太重,以及射程并没有太多的优势,王斌让铸炮车间减少一半的大将军炮数量。不然,光是这铜的用量王斌就受不了。

未来的战争,已经是火器的战争。火铳线列战术,手榴弹巷战和壕沟战,火炮加刺刀的野战术,这就是王斌对未来战争的信心。只要假以时日,训练出合格的士兵,华夏必将是天翻地覆,天下尽在掌握!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