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让掌柜的看上了,只是这里毕竟是皖军老巢,最终胜负如何尚不明确,所以他们给出的价格不低,这才迟迟没有出手。”

“走,去逛逛。”

一番考察之后,秋华对这里很是满意,土地广袤,可大范围种植。特别是背后的大山,既可遥望庆阳,又有退隐之地,藏于深山,敌人想搜寻亦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山的另一边紧邻运河,海路通畅。

“他们开价多少?”

“六百银元,说是取个好意头。”

对比如今的午觉,价格略高了些,若长久计之,值得买下。

“就这里了,让刘姨去协商吧。”

“是。”刘氏父子遵命之余,不由咋舌,这大小姐还真是不知生活艰难,出手阔绰,随便就是几千大元,这战事一起,谁知道能不能等到秋收。

粮食出处一解决,秋华心里的石头稍稍落地,这几日便安然待在府中陪伴母亲。

然春节已过,因搬迁之故,秋华入学事宜迟迟未定。转眼,三月将至,秋父深思熟虑后,选定几所学堂供女儿选择。

“此乃庆阳城中有名的学堂,你好好看看,选一所喜欢的。”

但凡建校,必有侧重之处,秋父竟全然不干预,只让女儿自己选,给了女儿充分的尊重和自主。

秋父删选过的学堂自是上佳,秋华颔首,在心中反复斟酌。

明阳书院。

建于清末,跟随潮流开设诸多西洋课程,但始终坚持主攻哲学与政治。此处,是培养政治家的土壤。尽管是一条通往权贵之路的捷径,秋华却不愿终日在政治斗争中纠缠,就此耗尽余生,自是放弃。

新民学堂。

是一所新式学堂,建校时间是在列诸校中最短的,校长是第一批朝廷派往海外的留学生之一,归国后,建校招生,以“启魂救国”为办校宗旨。

正因如此,学堂中,科技、军事、油画、英文等新式课程大行其道,华夏古文化反而受尽批判与排斥。

在救国思想上较为偏颇,虽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思想,却无复兴华夏意志之规划。总督留下它,未必没有百家争鸣,乱中求解的意思。

庆阳学社。

其历史已不可考究,自庆阳有记载以来,庆阳学社便已记录在册,校名屡经更迭,始终屹立不倒,是庆阳学子心中的支柱。

历史决定了它的定位,庆阳学社坚持继承和发扬古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可谓不是一所好学校。可惜,重古而轻夷,综合性偏低。

如此,便仅余下最后一所学堂广厦书院。

据说,院名出自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一任校长认为,学子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时局太平,学子方能一心求学寻道,若英才辈出,定能济世安民,创盛世,得广厦。

自建校起,广厦书院坚持学子必须要关注时局、参与实践,这也是学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院内师生对时局的解读最终则渗透到书院的教学改革中。简而言之,这是一所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的理想学府。

奈何,广厦学府的录取标准极其特别,学子入学,无特定时间,只需将个人信息递交学院即可。

通过学院考查后,可从学院处获得院内教师名录,根据自身需要择师而从之。前提是,该学子能够通过其所愿从业之师的考核。

若无从业之师,则由学院安排课程教习,只是这两者中的差别也是分外明显。

四大书院,各有特色,秋华心中已下决断。

“父亲,女儿想去广厦书院。”

“为父即刻安排,不过,此学院招生看的是才学与缘分,切不可一味强求。”

“是,父亲。”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