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和莫一凡看着初步探测的结果,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初生的宇宙怎么可能有这样庞大的格局?又怎么可能几乎是一瞬间就发展出了这么完善的结构?这看起来更像一个年老的宇宙,至少是个中年期吧。

“我倒觉得,这一切看起来不像是自然形成的,怎么说呢,倒像是复制的。对!就是复制,把一个已经存在过的宇宙重新复制出来,就像克隆那样!”莫一凡脑洞大开的说到,越说越自己觉得有道理,不然怎么解释眼前的一切?小星虽说不太赞同这么武断的下结论,但是确实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这一切,就说时空紊乱吧,那只是时间尺度上的一定程度紊乱,物质存在的时间是无法抹杀的。而且刚才的测定还只是个大概值,也就是说那些应该最老的恒星年龄都低于一亿年,低多少?具体是多少年?都还是个未知数,毕竟,极少有用低于亿年的时间尺度去衡量恒星的寿命,这太不可想像了。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仅仅是这周围可以探测到的星系当中,很多恒星都带有行星!而且有些距离比较近的恒星系,已经在其中的一些行星附近发现了卫星!这是什么状况?宇宙诞生初期怎么可能就出现行星,甚至是行星的卫星了?小星觉得自己数据库当中的宇宙形态模型被颠覆了,差点就宕机了。

“发现宜居带行星。”又是一条雷人的信息,派出去的探索舰队发现了最近一颗恒星附近的宜居带上居然有行星存在!那还等什么?与其悬在这半空中惊疑、猜测不如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想。莫一凡马上就把这些不可思议甩到脑后去了,指挥舰队向着距离140光年外的那个宜居带行星出发了。

这是一颗类地行星,直径约有15700公里,比地球略大,但是由于密度略低于地球,所以质量倒是和地球差不多。有较为浓密的大气层,经过探测器采样,大气成分与地球非常相似,要说不同那就是氧含量略高一些,二氧化碳浓度极低。经过测定,这颗行星距离它的恒星大约12个天文单位,而那颗恒星体积和质量都比太阳略微大一些,所以这里和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宜居带几乎没什么不同。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2418小时地球时,公转周期约为37821天地球年,平均气温预测为2637,南北两极有冰川存在。这颗星球陆地面积约占星球表面积的46,分成大小不一的六块大陆,还有星星点点的无数岛屿,剩下的约54是蓝色的海洋,毫无疑问,成分也是液态水,唯一和地球不同的是,海水不是咸的,而是淡水!简直是个绝佳的第二地球!甚至某些方面来说比地球还要好得多!

星球上的陆地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3以上,暂时没有发现大型动物活动迹象,更别说智慧生命了。海洋中也没有发现大型生物活动,初步断定这是颗很原始的宜居行星,生命很可能才刚刚诞生。

无数登陆舰在高度戒备的情况下在星球表面的六块大陆各处纷纷着陆,开始进一步探查。南北两极也派出了探测器进行进一步探查,海洋里面也没放过,大量两栖探测器被投放下去,还有众多的大气层内飞行器进行大气研究,为下一步舰队全体登陆星球做准备。太空中的舰队也没有闲着,其中一部分运输舰、补给舰按照小星的设计和预案,相互连接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太空城。这是小星专门为这次远航做的技术改进,因为远离本星系,很难得到有效的后勤支援,就想了这个办法,利用舰队里的运输舰、补给舰组合成临时太空城,可以完成舰队的中等强度维护、补给以及人类成员的居住。相当于有一个随时带在身边的太空城,又可以快速拆分开来,跟随舰队行进。

太空城主体组合完成以后,剩下的运输舰和补给舰又按照程序,组合成了太空港、维修船坞等必要的设施,很快,一座功能完备的庞大太空城就成型了。“轩辕号”首先靠港,然后是其它战舰,依次进入停泊点,有些状态不好的则直接进入维修船坞进行维修。看样子,莫一凡他们是打算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了,这也难怪,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与地球环境高度相似的星球,肯定要好好休整一下。

莫一凡给这颗行星命名为“青龙星”,纪念远在另一个宇宙的华夏民族。恒星被命名为“朱雀星”,这个恒星系就被称为“朱雀星系”。要不是路上太折腾,路途太过遥远,莫一凡都打算把人类迁徙到这里来了,至少也是华夏人吧,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完全可说是得天独厚,可能和数十万年以前的地球差不多吧。

初步探查完成以后,莫一凡开始率队登陆了,他乘坐一艘登陆舰离开太空城,这次没有携带“天鹅号”出来,而是把“天鹅号”留给了于静雅等人使用,也算是自己不能在她身边陪伴她的一点点补偿吧,至少,看到“天鹅号”就相当于看到了自己。很快,登陆舰穿过了稠密的大气层,徐徐降落在其中一块大陆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