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庆离开京城走马上任,几天后到达河间府。这时,恰好宋徽宗派来传达命令并行督战的内侍童师礼,也到达河间府。童贯于是召开会议,分析敌情,研究对策。
童贯说:“目前来看,契丹主力尚存,战斗力还很强,不可轻易与之决战,要保存实力,稳扎稳打才行。”
童贯的打算是,等金军从云中向东挺进时,宋军再迅速北上,与金军一起夹攻燕京。这样,不仅胜算的把握比较大,而且我军也可减少损失。
蔡攸说:“现大军已基本集结完毕,兵分两路,一路驻扎在古城,另一路驻扎在广信军。刘光世已去广信军,刘都统可到古城坐镇。”
刘延庆对于与辽军作战心里很没底,说:“契丹以骑兵为主,不同于方腊乱贼,恐怕不易对付。最好借助于金人军力,金人也是以骑兵为主。”
参谋官刘鞈说:“与金人共事,非计也。自古以来,与夷狄共事,鲜无后患。事不成,则恩威俱废,四邻解体。事成,则恃功必有邀索。唐朝以回纥破安禄山,纳侮召乱,百年不已。何况金人气焰嚣张,非回纥之可比!”
内侍童师礼批驳刘鞈说:“朝廷与金人相约夹攻契丹,久矣。我若罢兵,彼将灭辽,与我为邻,能无责言乎?若使异时生衅,谁任其责?”
童贯对刘鞈大怒,说:“联金灭辽,收复燕云,乃皇上之意,公以为非计,何也?”
童贯认为,刘鞈不适合担任宣抚司行军参谋官。他马上给王黼写信,要求将刘鞈调走,并将宇文虚中调来接替刘鞈。
刘韐这年五十五岁,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哲宗元佑九年进士。他其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当年,他曾在西北代理鄜延帅职,精心组织,反击西夏入侵之敌。
王黼很快便下达调令,将刘韐调任真定府路安抚使兼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王黼觉得,收复燕京的战争即将打响,有实战经验的刘鞈还是留在河北战区比较好。
刘鞈这个新职位,比宣抚司参谋官更有实权。他到达真定府后第一件事,就是招募“敢战士”即敢死队,组建地方武装部队。年仅二十岁的岳飞前来应募,经过选拔,岳飞被任命为一名小队。岳飞就是从这里开始军旅生涯的。
前来宣抚司接替刘鞈的宇文虚中,这年四十四岁,是大观三年进士,很有文才,时任中书舍人。接到任命后,他立即出发,并顺路考察沿途州县的军备情况。
此时,宣抚司又搬回到雄州城。宇文虚中来雄州宣抚司报到后,又分别去广胜军和古城两地,实际察看军队状况。随后,他对童贯说:“部队军备情况不容乐观。物资储备攻城器械军中士气等等,都存在许多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童贯都知道。河北近百年来没有战事发生,期和平岁月,已让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
宇文虚中觉得自己既然担任行军参谋官,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就要尽职尽责。于是,他连夜写了一篇论收复燕山之利害的奏章:
“今遵奉睿算,欲尽复燕山或使纳土。临以大兵,假以岁月,固亦可致。但天生夷狄,不可尽灭。知彼知己,当图完全之策。不才殚精竭虑,筹算收复燕山之利害。议事如后,伏乞朝廷集议商酌。
一兵有胜负乃古今之常理。若十万大军出塞,攻取涿易未拔,或虽得涿易,而守备未完,人心未固,聚兵至燕,燕未肯下,相守半月以上,攻之不拔,后无援军,粮道不继,利害如何?
二若西夏与辽旧主天祚携手西来,而我军攻燕未下,相遇于燕城之外,利害如何?
三女真兵马现在中京,我军十万未必能合围燕城,若女真守约,不遣助兵入关,其利害如何?
四若我军未能下燕,而女真入关,一举而拔,掠为空城,以城归我,不惟缮守费力,又恐为其所轻视,如此则利害如何?
五今西夏以重兵压云中,狡诈窥伺。若契丹北为女真所拒,南为中国所弃,必与西夏相结,割地为约,积粮养兵,不惟王师入燕受牵制,亦恐他日西北边事未有宁息之日。如此,则利害如何?
六若大军取燕不得,之后,却许之称藩,比之今日未举兵之前许之,其恩威两全,利害如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