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儿!”赵佑元在一边喊到,“该上轿回家了。”
赵秋霖答应着往轿中钻去。
当轿子到达赵家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下了轿,赵佑元拿出一些赏钱,打发了陪伴他们一天的四个轿夫,好让他们各自回家。
接着,他俩转身向家里走去。
还没走进庭院,管家方正就已经手提着照明灯笼前来引路了。
方正打小就出生在这繁华的临安城内,是个不折不扣的杭州土著。
按理说,他本该像大多数杭州人一样,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在方正十岁的时候,这年,他的父母从杭州贩卖丝绸到北方,不幸的是,刚好遭逢金人南下攻打北宋。
他的父母没能幸免于难,最终都死于这次兵燹之中。
方正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孤儿,只能依靠亲戚的救济维持生活。
等到了绍兴元年的时候,方正已经十四岁了,他不想再看亲戚的脸色而活,觉得自己应该独立出来。
于是,他开始托一位平日待他还不错的老伯,替他留意是否有适合自己做的工作。
这老伯姓李,算是个临安城内专门做劳务中介工作的。比如一些商行当铺之类,又或者大户人家府上需要人手帮忙的,多有找他从中物色合适人选的。
对于方正的遭遇,李老伯一直都比较同情,所以当他有求于自己的时候,当即就答应方正,会替他物色一份令他满意的工作。
刚好,这时候的赵佑元和妻子刚在临安城内定居下来,以前在北方时,家里的几个佣人都因为战乱而各自散去。
所以这时的赵家,急需找几个下人帮忙料理家务和招待客人的,于是赵佑元就把找人的事交给了老李。
其中特意交待,需要一个人品可靠,再能通点文墨的年轻人,用以在书房侍候。并兼点书信工作,每个月除包食宿以外,还另给二两银子。
老李心想,这份活方正应该可以做得来,因为他父母在世时虽然只是小商人,但对于方正的读书却是极为看重,在他六岁时便将他送入私塾读书。
直到今年,方正才离开私塾。
至于离开的原因,一是因为亲戚不太愿意继续供他在私塾念下去。
二是他自己也无心仕途,所以心想倒不如早日离开私塾,好趁早在社会上找份工作靠自己立足。
当老李把这消息告诉方正,并声明对方是官家身份的时候,方正自然是无有不同意的道理,但也担心起雇主会不会嫌自己太年轻,办事不牢靠。
最后,方正还是通过了赵佑元的面试,留在赵家工作。
并且到现在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成了赵家的管家,也是赵佑元最信得过的下人......
赵秋霖回到自己的卧室之中,随手又多点亮了两支蜡烛,好把房间照得更加透亮一些。
接着,他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又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在那做盘算。
今天在陈伯父家中所遇到的两个同学,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不小的触动。
原本陈秋霖是不打算再去太学继续读书的,其中最大的缘故是因为自知古文水平有限。
当初按照他的设想,如果自己想要在太学继续待下去的话,先不说得要掌握一些太学生必备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
至少,目前南宋官方所使用的古文字,自己还是要能差不多都能认识的,不然的话,自己作为太学生的身份,一眼就能被人认定是个“水货”。
自己到那时功名不保还是小事,怕就怕这条小命也要受到威胁,赵秋霖近几天来想到这些,就感到有些头疼。
但现在情况又不大一样了。
赵秋霖以为,曹子仁和杨云飞是亲眼看到自己得了“失忆症”后的表现的,他们到时一定会在太学生当中提起这个消息。
到时不光是太学生,就连太学里的学官们,对此也会有耳闻的。
所以,大家对赵秋霖不认识了从前的老熟人不会感到奇怪。
就是赵秋霖到太学以后,对书上的内容和文字会有一些不解,大家也会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后还会积极的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用心的辅导他。
赵秋霖自己在那越想越得意,突然就笑出了声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