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有些诧异道:“小公子不是想看那个什么东吴皇帝么,就是奴婢也想瞧一瞧呢!”

话音刚落,人头突然躁动了起来,张孟一把将张韬抱在怀中,唯恐自家公子被人群冲散。然而只是一瞬间,便惊喜地朝着官道努着嘴道:“那不是家主吗?”

各个队列整齐驰过官道,在一辆马车上,张华腰佩长剑,站在车厢上,满脸肃穆地看向前方。在仪仗队的中间,便是东吴皇帝孙皓了。只见他四十岁的样子,反手被缚,脸上头上被故意抹上了一层青泥,象征着自己已彻底投诚。

在孙皓身后,则是几十位年轻人,看起来是他的子侄辈,如今全被带入洛阳,也算是斩断了孙氏在东吴再起的根苗。

在张韬的记忆里,司马炎自从灭亡东吴之后,便改元太康,前后大概有十年时间。

在这十年时间里,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号称“太康之治”。

只是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却突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父亲张华的麻烦可能要来了。

人群之中都在议论,伐吴之役论功行赏,父亲功劳第一,封侯拜相只在意料之中。然而他知道,世家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父亲得罪的可不是一两个人。

想当初父亲上书司马炎请求伐吴。便受到贾充一党的阻挠。为了减轻压力,司马炎甚至不得已将强烈反战的贾充赶鸭子上架,架到了总司令的位子上。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王濬攻入建邺的时候,没有得到消息的贾充甚至以为伐吴必会波折反复,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上书司马炎要求腰斩父亲。

这是何等的尼玛卧槽啊!

他还记得那时候,当朝堂上的消息传到家中,一向不管事的母亲甚至都哽咽着要求父亲行事谨慎,不要事事与百官对着干。

现阶段还有司马炎在明面上替父亲挡着,一旦形势有变,只怕父亲便会成为牺牲品。

伴君如伴虎,君威难测,又有哪一份恩宠是可以长久的?

父亲张华的品性他还是了解的,那是以儒学砥砺自身的人物,若是出身世家,绝对能将整个国家带入盛世。可是他出身寒门,就注定只能作为一个棋子存在。

虽然这个棋子,很有分量。

正因为想到这里,他顿时意兴阑珊,再也没有看下去的兴趣。

当整个队伍来到城门之下,便停了下来,自有谒者(注:谒者,晋朝时的太监)前来宣读诏书。由于距离太远,张韬也听不见谒者说了什么。只见谒者读完诏书后,身后两个黄门侍郎将拜伏在地的孙皓扶了起来,解去他手上绳索,弹去其头顶青泥。

连猜带蒙,无非是赦免孙皓一干人等的罪过,并且赐予各等待遇,以显示大晋皇恩浩荡。

此时此刻,整个洛阳城似乎陷入了狂欢,与后世举行阅兵大典有的一拼。只是他已有些索然无味,挣扎着从张孟怀中下来,轻轻道:“我们去找二哥吧。”

张孟虽然奇怪这位三公子为何行事怪异,还是恭声道:“诺!”

献俘仪式结束后,张华想必会回到家中,他虽然跟随二哥张韪前来,还是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偷偷从府中跑了出来。对于张华,张韬虽然心理上远远不止五岁,还是有些小怕。

很多时候,人畏惧的往往不是邪恶,而是害怕秘密被戳穿的忐忑。毕竟不只是后世史书上记载张华是一位博学睿智的人,从这几年的接触来看,他也能从接触中感受到父亲的聪明。

家中藏书汗牛充栋,父亲指导两位哥哥读书,指明所说出自何书,此书位于何处,然后让其前往寻找,无不应验。

平日里司马炎遇到疑难问题便会咨询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他。

有这样一位过目不忘天资聪颖的父亲,作为儿子不能不说压力山大。

张华近几年一直都在筹划伐吴,再加上自己处于发育之中,父子俩一年也难以见到几面。怀有秘密的人总是心虚,与其说他是魂穿,不如说他转世投胎时在奈何桥旁忘喝了孟婆汤。

前世之时,他出身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进入一家大公司成为高管。一路行去,他未曾松懈,在别人眼中风华正茂的潜力股,却在真相面前坍塌了理想。

名闻世界的巨头公司,背地里早已千疮百孔,疯狂套现的公司领导,让他想起了早已佝偻了后背的父亲。

贪婪的背后,是数以亿计默默无闻的蝼蚁在辛勤忙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