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一位三十五六岁的男子站起来说道:“刘书记,我叫罗先洪,是一组的人。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我开始与别人一起在建筑工地上搭脚手架,后来大包头见我为人实诚,让我从他手里包一块工程做。我当时接过工程,由于自己没文化,请了一个人管帐,后来被别人算计了,那一年差点连工人的工资都没发下去。后来经过好几年我才摸通门路。现在虽然赚了点钱,但这没文化的亏不能让我们子孙后代再吃。等今年上山的路修好了,我就不再出去打工了。就带领乡亲们在家乡发展茶叶。我一个人虽然通过务工富了起来,但一个人富不叫富,村里的乡亲们都富起来了才叫富。”说到此处,他略停顿了一下向众人问道:“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到沿海一带去打工呢?”
“这还用问,都是为了赚钱养活一家人嘛!”后面火堆边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回答道。
“那为什么不能在本地打工?”罗先洪又问道。
“本地有多少工厂能让我们打工,你看看县内的那几家小工厂能进多少人,工资又能养得活一家人吗?”那妇女没好气的说道。
听了那妇女不耐烦的口气,罗先洪反而笑了。他说道:“周家嫂子说得对呀!就这个原因,才让我们远离家乡,离开老人和孩子长年在外奔波。虽然打工赚了些钱,可老人在家乡受苦,孩子长年见不到父母,常言道:‘故土难离。’要是在本地有地方打工,或者不打工也能致发家致富,谁还愿意去那么远呢?看看我们王书记,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乡创业致富了。所以我准备还在外面打一年工,等公路通上山了,就回来创业。我去年在锅尖沟乡的伍家台看过,他们利用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让一方百姓富了起来。我与几个乡亲合计过了,明年我们也要走出一条适合我们村的路。开展茶叶、高山反季节蔬菜、特种养殖与旅游等多种经营,带领全村的乡亲们都富起来。”
听了罗先洪的话,王立华说道:“先洪,你今年就别走了,我们一起干。”
罗先洪说道:“路不通一切都白说,我要等路通了就回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